第140部分(第2/4 頁)
):普遍。
(8)威委:即葳蕤(wēi ruí威瑞陽平)。形容樹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漉(lù鹿):水往下滲。
(9)嗽:通“漱”。吮(shǔn順上聲):用嘴吸。嗽吮:吸飲。
(10)周服:人名。上:當是“土”之誤。上文“傅寧宅土中”可證。“宅上”非芝草所生之處。
【譯文】
建初三年,零陵郡泉陵縣女子傅寧的家裡,土中忽然長出五棵靈芝草,長的有一尺四五寸,短的有七八寸,莖葉全是紫色,是紫靈芝。郡太守沈豐派門下屬官衍盛把紫芝奉獻給皇帝,皇帝非常喜歡,賜給錢、衣服和食物。皇帝下令召集三公九卿、地方各郡、各諸侯國、上計吏、豪紳地主等,把紫靈芝的出現向全國公佈。天下同時聞知此事,官民歡呼喜慶,都知道漢朝的功德隆盛,所以祥瑞出現了。建初四年,甘露降下泉陵、零陵、洮陽、始安、泠道五個縣,榆柏梅李各種樹木的葉子普遍得到滋潤,茂盛的樹葉往下滴甘露,老百姓吸飲甘露,甘甜得像飴蜜一樣。建初五年,靈芝草又在泉陵縣男子周服的家中長出六棵,顏色形狀與建初三年長的一樣,連同前面長出的共計有十一棵之多。
【原文】
59·6湘水去泉陵城七里(1),水上聚石曰燕室丘(2),臨水有俠山,其下巖淦(3),水深不測。二黃龍現,長出十六丈,身大於馬,舉頭顧望,狀如圖中畫龍,燕室立民皆觀見之。去龍可數十步,又見狀如駒馬,小大凡六,出水遨戲陵上,蓋二龍之子也。並二龍為八,出移一時乃入(4)。宣帝時,鳳皇下彭城(5),彭城以聞。宣帝詔侍中宋翁一(6),翁一曰:“鳳皇當下京師,集於天子之郊,乃遠下彭城,不可收,與無下等。”宣帝曰:“方今天下合為一家,下彭城與京師等耳,何令可與無下等乎(7)?”令左右通經者語難翁一,翁一窮,免冠叩頭謝。宣帝之時,與今無異。鳳皇之集,黃龍之出,鈞也。彭城、零陵,遠近同也。帝宅長遠(8),四表為界(9),零陵在內,猶為近矣。魯人公孫臣(10),孝文時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其後,黃龍見於成紀(11)。成紀之遠,猶零陵也。孝武、孝宣時,黃龍皆出。黃龍比出,於茲為四,漢竟土德也。
【註釋】
(1)湘水:即今湘江。
(2)燕室丘:《水經·深水篇》雲:“過泉陵縣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於湘。”酈注云:“水上有燕室丘,亦因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測,號曰龍淵。”即指此處。
(3)淦:據遞修本應作“唫”。唫:通“崟”(yíng銀)。高聳的樣子。
(4)時: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以上事見《後漢書·章帝紀》。
(5)彭城:郡名。西漢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改楚國為彭城郡。在今江蘇徐州市一帶及山東、安徽部分地區。
(6)侍中:官名。侍從皇帝的文官。宋翁一:宋畸(jī基),西漢時人。
(7)令:涉下句“令”字而衍。
(8)帝宅:帝王居住的地方。這裡借指帝王統轄的疆域。
(9)四表:四邊極邊遠的地方。
(10)公孫臣:人名。西漢初年人。
(11)成紀:古縣名。在今甘肅秦安北。以上事參見《漢書·文帝紀》、《郊祀志》、《任敖傳》。
【譯文】
湘江距泉陵城七里遠,江水中有一座砂石堆成的小島叫“燕室丘”,江邊有座山叫“俠山”,山下是陡壁懸崖,水深得測不到底。兩條黃龍出現在這裡,長度超過了十六丈,身體比馬粗大,龍抬著頭四處觀望,形狀就像圖畫中畫的龍那樣,燕室丘附近的老百姓都望見了這兩條龍。距兩龍大約數十步遠的地方,又看見形體像馬駒一樣大的龍,大大小小一共六條,從水中出來在丘陵上游玩,它們是那兩條龍的兒子。連同兩條龍一起共為八條龍,出水經過一個時辰才進入水中。漢宣帝時,鳳凰降落在彭城郡,彭城郡把這件事報告了皇帝。漢宣帝下詔詢問侍中宋翁一,翁一說:“鳳凰應當降落在京城,停落在天子祭天的地方,竟遠遠地降落在彭城,不可取,和沒有降落一樣。”漢宣帝說:“當今天下統一成一家,降落在彭城和降落在京師是一樣的,怎麼能把它看作和沒有降落一樣呢?”皇帝命令左右通曉經書的人反駁宋翁一,翁一理屈辭窮,取下頭冠向皇帝叩頭謝罪。漢宣帝的時候,與現在沒有什麼區別。鳳凰的停落,黃龍的出現,都是同樣的。彭城和零陵距都城遠近差不多。帝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