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3/4 頁)
時兩個不知真實姓名的隱士。耦而耕:兩人各執一耜(sì四)一塊耕地。
津:渡口。《水經》潕水注:“方城西有黃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以上事參見《論語·微子》。
論者:指為孔子辯護的人。
【譯文】
長沮、桀溺兩人合作在一起耕地,孔子從旁邊經過,派子路向他們打聽渡口在什麼地方。如果孔子知道渡口在什麼地方,就不該再去詢問。辯護的人說:“這是想考察一下隱士的品行。”既然孔子先知,那他就該自己知道,用不著考察。如果不知道而去問他們,這正好說明他不能先知,這是第七條證據。
【原文】
79·9孔子母死,不知其父墓,殯於五甫之衢。人見之者以為葬也。蓋以無所合葬,殯之謹,故人以為葬也。鄰人鄒曼甫之母告之,然後得合葬於防。有塋自在防,殯於衢路,聖人不能先知,八也。
【註釋】
殯:停放棺材。這裡指臨時性的淺葬。衢(qú渠),大路。五甫之衢:五甫衢,一作五父衢,路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左傳·襄公十一年》杜注:“五父衢,道名,在魯國東南。”葬:這裡指正式埋葬。古人埋棺於坎為殯,殯淺而葬深。
鄒曼甫:人名。
防:防山,在今山東曲阜縣東。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
塋(yíng營):墳地。
【譯文】
孔子的母親死了,因為孔子不知道他父親的墳墓在何處,所以就把他母親臨時葬在五甫衢。別人看見就認為是正式埋葬了。大概是因為沒找著與他父親合葬的地方,在臨時埋葬他母親時,禮儀很鄭重,所以別人就認為是正式埋葬了。鄰居鄒曼甫的母親把孔子父親的墳墓所在地告訴了他,然後才得以把他的父母合葬在防山。本來在防山就有他父親的墳地,而孔子卻把他的母親臨時葬在五甫衢路旁,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八條證據。
【原文】
79·10既得合葬,孔子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曰:“何遲也?”
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如孔子先知,當先知防墓崩,比門人至,宜流涕以俟之。人至乃知之,聖人不能先知,九也。
【註釋】
三:再三。指門人說了好幾遍。
泫然:淚流滿面的樣子。
修墓:壘墳頭。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上》。
【譯文】
合葬之後,孔子先返回家裡。門人後回來,雨下得很大。孔子問:“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啊?”門人回答說:“防山的墓倒塌了。”孔子不再說什麼,門人說了好幾遍,孔子才淚流滿面地說:“我聽說,古時候是不修墓的。”如果孔子先知,應當事先知道防山的墓會倒塌,等到門人回來的時候,應該是流著淚等著他們。門人到家之後才知道墓倒塌了,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九條證據。
【原文】
79·11子入太廟,每事問。不知故問,為人法也。孔子未嘗入廟,廟中禮器眾多非一,孔子雖聖,何能知之?“以嘗見,實已知,而復問,為人法。”孔子曰:“疑思問。”疑乃當問邪!“實已知,當復問,為人法”,孔子知五經,門人從之學,當復行問,以為人法,何故專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五經復問為人法,獨以已知太廟復問為人法,聖人用心,何其不一也?以孔子入太廟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十也。
【註釋】
太廟:天子或諸侯的祖廟。這裡指周公廟。
以上事參見《論語·八佾》。
疑句首脫“論者曰”三字,遂使文句上下無屬。王充意為孔子不知故問,而責難者認為,孔子實已知而復問。上文“論者曰:欲觀隱者之操”。下文“論者曰:孔子自知不用”。其立文並同可證。
引文見《論語·季氏》。
【譯文】
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都問。因為他不知道所以才問,這是為了給人們做榜樣。孔子從來沒有進過太廟,廟裡的禮器很多不只是一兩件,孔子即使是聖人,怎麼能都知道呢?辯護的人說:“太廟裡的禮器孔子曾經都見過,實際上他已經知道,然而還要再問一問,這是為了給別人做榜樣。”孔子說:“有了疑問要想到請教別人。”這是說有了疑難才應該問啊!如果說“實際上已經知道,還應當再問,以此給人做榜樣”,那麼孔子通曉“五經”,學生們跟他學習,他也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