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2/4 頁)
是神而自知的,不是聽別人說的”。就子貢回答陳子禽的話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二條證據。
【原文】
79·4顏淵炊飯,塵落甑中,欲置之則不清,投地則棄飯,掇而食之。孔子望見,以為竊食。聖人不能先知,三也。
【註釋】
甑(èng贈):古代蒸飯用的瓦器。
掇(duō多):拾,撿。
以上事見《呂氏春秋·任數》、《孔子家語·困誓》。
【譯文】
顏淵饒火做飯,灰塵掉到飯甑裡,想放開它不管飯就不乾淨了,想把有灰的飯倒掉就要糟踏一些飯,所以就把它挑出來吃了。孔子遠遠地看見了,認為顏淵是在偷飯吃。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三條證據。
【原文】
79·5塗有狂夫,投刃而候;澤有猛虎,厲牙而望。知見之者,不敢前進。如不知見,則遭狂夫之刃,犯猛虎之牙矣。匡人之圍孔子,孔子如審先知,當早易道,以違其害。不知而觸之,故遇其患。以孔子圍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四也。
【註釋】
塗:通“途”。道路。狂夫:強暴的人。
投刃:把刀戳在地上,指準備行兇。
厲:同“礪”。磨。
匡:春秋時衛國地名,在今幽銑ぴ�匚髂稀NЭ鬃櫻汗��?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曾在匡這個地方被當地百姓圍困了五天。事見《論語·子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
路上有個狂人,把刀戳在地上等著;野澤中有隻猛虎,磨著牙在望著。
知道或看到的人就不敢再向前走了。如果不知道或者沒有看見而繼續往前走,那麼就會被狂人殺掉,被老虎吃掉。匡人包圍了孔子,如果孔子真能先知,那就該早早地換一條路走,以避開這場災禍。孔子因為事先不知道,所以才遇上匡人,遭了這場災禍。以孔子被圍這件事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四條證據。
【原文】
79·6子畏於匡,顏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如孔子先知,當知顏淵必不觸害,匡人必不加悖。見顏淵之來,乃知不死;未來之時,謂以為死。聖人不能先知,五也。
【註釋】
子:指孔子。畏:懼,指受到威脅。
以上事見《論語·先進》。
悖(bèi倍):亂,暴逆,這裡指弄死、殺害。
【譯文】
孔子在匡地被圍困受到威脅,顏淵最後逃出來。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如果孔子先知,就應該知道顏淵一定沒有遇害,匡人一定沒有弄死他。看到顏淵回來了,才知道他沒有死;沒有看見他回來的時候,說認為他死了。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五條證據。
【原文】
79·7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孔子不欲見,既往,候時其亡,是勢必不欲見也。反,遇於路。以孔子遇陽虎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六也。
【註釋】
陽貨:參見28·58注。
饋(kuì愧):贈送。《論語》作“歸”。豚(tún屯):小豬。這裡指蒸熟的小豬。饋孔子豚:古禮規定,凡大夫贈東西給士,士如果不是在家當面接受,就必須親自去大夫家拜謝。陽貨想請孔子出來做他的助手,孔子不願意,陽貨就利用禮俗,趁孔子不在家時,去送蒸熟的小豬給他,孔子不願見陽貨,又不好違禮,也趁陽貨不在家時登門拜謝。
時:通“伺”。窺伺,伺機。亡:無。這裡指不在家。
反:同“返”。
以上事見《論語·陽貨》。
【譯文】
陽貨想讓孔子來拜見他,孔子不去拜見,陽貨就送給孔子一隻蒸熟了的小豬。孔子探明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他,不料在半路上碰見了陽貨。孔子本來是不想見到陽貨的,所以既然去拜會,卻又打探他不在家的時候才去,這種情況說明孔子堅決不想見到陽貨。可是回來時,卻在路上碰上了他。以孔子碰見陽貨這件事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六條證據。
【原文】
79·8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如孔子知津,不當更問。論者曰:“欲觀隱者之操。”則孔子先知,當自知之,無為觀也;如不知而問之,是不能先知,七也。
【註釋】
長沮(jǔ舉)、桀溺:春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