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3/4 頁)
【譯文】
孟子說“每過五百年一定有聖王出現”,何以見得呢?帝嚳是聖王,而堯又做了天下的聖王;堯把王位傳給舜,舜又做了天下的聖王;舜把王位傳給禹,禹又做了天下的聖王。這四位聖王統一天下,是連線出現的。從夏禹到商湯將近一千年,商湯到周代也大致是這樣。從周文王開始,後來傳給周武王。周武王死了,周成王和周公旦共同治理天下。從周初到孟子的時候,又經過了七百年而沒有聖王出現。“每過五百年一定有聖王出現”的證據,在哪個朝代有過呢?說“每過五百年一定有聖王出現”的話,又是誰說的呢?發表議論不用事實考查驗證,而輕信沒有根據,過分誇大的話,自己不被任用離開齊國,卻有不高興的神色,這不是孟子賢明的表現,而是跟庸俗儒生沒有區別的證明。
【原文】
30·14五百年者(1),以為天出聖期也。又言以“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其意以為天欲平治天下,當以五百年之間生聖王也。如孟子之言,是謂天故生聖人也。然則五百歲者,天生聖人之期乎?如是其期,天何不生聖?聖王非其期故不生,孟子猶信之,孟子不知天也。
【註釋】
(1)下文有“又言以‘天未欲平治天下’”,故疑“五”字前奪一“雲”字。後文“雲‘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又言‘其間必有名世’”,文例相同,可證。
【譯文】
孟子說“五百年”作為天生聖王的期限。又說“天不想使天下治理好”,他的意思認為天真想使天下治理好,就應該在五百年之內降生聖王。按孟子的說法,是說天有意識地降生聖人的。那麼五百年,是天降生聖人的期限嗎?如果是期限,天為什麼不降生聖王呢?可見五百年不是聖王降生的期限,所以他不降生,然而孟子還是相信這個說法,這說明孟子不懂得天。
【原文】
30·15自周已來,七百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何謂數過?何謂可乎(1)?數則時,時則數矣。數過,過五百年也。從周到今七百餘歲,逾二百歲矣。設或王者生(2),失時矣,又言“時可”,何謂也?
【註釋】
(1)上文言“以其數,則可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於是本句才發問“何謂數過?何謂時可乎?”故疑“可”前奪一“時”字。下文“數過,過五百年也”,“又言‘時可’,何謂也?”以相應,可證。
(2)或:有。
【譯文】
“從周初以來,已經七百多年了。按年數,已經超過了;照時勢來考察,是該出現聖王和‘名世者’,的時候了。”什麼叫超過了年數?什麼叫照時勢考察該出現聖王和“名世者”的時候?年數就是時勢,時勢就是年數。超過年數,指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周初到今天七百多年,已經超過了二百年。假設有聖王降生,已經錯過了時間,又說“該是出現聖王和‘名世者’的時候”,這話怎麼說呢?
【原文】
30·16雲“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又言“其間必有名世”,與“王者”
同乎?異也?如同,為再言之(1)?如異,“名世者”謂何等也?謂孔子之徒、孟子之輩,教授後生,覺悟頑愚乎?已有孔子,己又以生矣(2)。如謂聖臣乎?當與聖同時(3)。聖王出,聖臣見矣(4)。言“五百年”而已,何為言“其間”?如不謂五百年時,謂其中間乎?是謂二三百年之時也,聖不與五百年時聖王相得(5)。夫如是,孟子言“其間必有名世者”,竟謂誰也?
【註釋】
(1)根據文意,疑“為”上奪一“何”字。“何為再言之”與下文“何為言其間”,句例相同,可證。
(2)以:通“已”,已經。
(3)根據文意,疑“聖”下奪一“王”字。下文“聖王出,聖臣見”,可證。
(4)見:同“現”。
(5)上文言“五百年”聖王與聖臣是否會同時出現,故疑“聖”下奪一“臣”字。
【譯文】
說“過五百年一定有聖王出現”,又說“這期間一定有著名於世的人物出現”,這裡說的著名於世的人物跟聖王是同一回事呢?還是兩回事呢?如果是同一回事,為什麼要重說一遍呢?如果是兩回事,“著名於世的人物”指的是什麼人呢?是說孔子、孟子之類人,教誨青年,使愚笨的人覺悟嗎?那麼已經有了孔子,而你自己卻又出生了。如果說的是輔佐聖王的聖臣嗎?就該與聖王同時出現。聖王出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