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3/4 頁)
之道,不僅僅是農商那點貨物,它能幫助長吏建立功績和進行教化,不僅僅是財富多能遠遠超過別人的那點榮譽。況且儒生的事業,豈只是在數量上超過別人呢!他們自身鍛鍊,心地光明,看得清是非,這些特別值得珍貴。
【原文】
35·4蒸所與眾山之材幹同也(1),代以為蒸(2),燻以火。煙熱究浹(3),光色澤潤,焫之於堂(4),其耀浩廣,火灶之效加也。繡之未刺,錦之未織,恆絲庸帛,何以異哉?加五彩之巧(5),施針縷之飾,文章炫耀(6),黼黻華蟲(7),山龍日月。學士有文章之學(8),猶絲帛之有五色之巧也。本質不能相過,學業積聚,超逾多矣。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鬱,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撲(9)。文吏不學世之教,無核也。鬱撲之人,孰與程哉(10)?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雖欲勿用,賢君其舍諸?孫武、闔廬,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11),戰必勝。不曉什伯之陣(12),不知擊刺之術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註釋】
(1)蒸:把木材、麻桿經過加工用來照明的東西叫做蒸。
(2)代:根據文意,疑是“伐”形近而誤。
(3)究:窮盡。浹(jiā加):透徹。
(4)焫(ruò若):點燃。
(5)巧:美好。這裡指精緻的花紋。
(6)文章:這裡指花紋圖案。
(7)黼黻(fǔfú斧服):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稱黼,青黑相間的“亞”形圖案稱黻。華蟲:指野雞形圖案。
(8)之學:根據文意,兩字疑是衍文。《太平御覽》卷八五、《初學記》卷二七引《論衡》文無“之學”二字,可證。
(9)斷:根據文意,疑是“斲(huó拙)”形近而誤。斲:砍削,加工。
(10)程:衡量。這裡是比較的意思。
(11)知:根據文意,疑是“如”形近而誤。
(12)伯:通“佰”。什佰: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什佰之陣:這裡是列隊擺陣的意思。
【譯文】
“蒸”與山上的樹幹是同樣東西,伐木做蒸,拿火來烤,用煙火的熱量把它全部烤透,於是光澤色潤,在堂屋裡點亮它,光芒照耀得很廣闊,這是火灶的效用施加於它的緣故。繡沒有刺,錦還沒有織,跟普通的絲帛,有什麼兩樣呢?刺上五顏六色精緻的花紋,用針和絲線繡上各種裝飾圖案,花紋圖案絢麗多彩,有斧形、“亞”形、野雞以及山、龍、日、月等許多圖案。學士有文采,就像絲帛刺上五顏六色精緻的花紋一樣。其實學士的本質不會超過一般人,但學問積累以後,就超過很多了。植物的果實沒有核心叫做鬱,沒有用刀斧加工過的木材叫做樸。文吏不學經書上教的東西,就跟果實沒有核心一樣。這種像“郁樸”的人,能與誰比呢?制骨器要切,作像牙器要瑳,造玉器要琢,做石器要磨,經過切磋琢磨加工,才能成為珍貴的器物。人學問知識才能的形成,就像骨器、象牙器、玉器、石器要經過切、切、琢,磨加工才能成就一樣。有了這種才能,即使自己想不被任用,賢明的君主又怎麼肯捨棄他呢?孫武與吳王闔廬,都是世上善於用兵的人,如果有人學會了他們的兵法,打仗一定會勝利。不懂得列隊擺陣,不知道搏擊刺殺方法的人,強行讓他指揮軍隊,軍隊就會失敗覆滅,這不是孫武、闔廬的用兵方法。
【原文】
35·5谷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秕糠,蒸之於甑,舂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為米,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夫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為飯也。知心亂少,猶食腥谷,氣傷人也。學士簡練於學,成熟於師,身之有益,猶谷成飯,食之生肌腴也。銅錫未採,在眾石之間,工師鑿掘,爐橐鑄鑠(1),乃成器。未更爐橐,名日積石(2)。積石與彼路畔之瓦,山間之礫,一實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銅未鑄鑠曰積石,人未學問曰矇(3)。矇者,竹木之類也。夫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未知所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4),p之為板(5),力加刮削,乃成奏牘。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為器用。況人含天地之性,最為貴者乎!
【註譯】
(1)橐(tuó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