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頁)
(14)止:停止,結束。這裡是辭官退隱的意思。以上三句可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窮人好胡作非為而富人遵守禮節,是由於窮人貧困而富人富足的緣故;儒生不為非作歹而文吏喜歡作惡,是因為文吏缺乏道德而儒生具有仁義的緣故。窮人和富人,都是賓客,接受主人的恩惠,富人不感到慚愧而窮人常感到慚愧,是由於富人有用來報答的東西,而窮人沒有用來回報的東西。儒生和文吏都以長吏作為自己的主人。儒生接受長吏的俸祿,用先王之道幫助長吏作為報答,文吏腹中空空,沒有仁義的學問,佔著官位,享受俸祿,始終沒有東西來報答長吏,這可以說是佔著位子白吃飯。素就是空,空虛沒有道德,又吃別人的俸祿,所以叫做白吃飯。沒有先王之道和技藝本事,又不懂得政治,沉默地坐在朝廷上,不能談論國家大事,跟屍人沒有兩樣,所以叫做尸位。這樣就把文吏稱作“尸位素餐”的人。佔著重要位子,享受著好的待遇,看見地方長官到處作惡,怎麼會向他們上書論述利害得失呢?一是他們不能看清是非,二是他們害怕懲罰不敢直說。《禮記·表記》上說:“感情要真誠,言詞要美妙。”那些能夠竭力進諫的人,文章寫得不好,有骨無肉,修飾潤色不夠,違反了地方長官的意旨,於是就遭到疏遠。為地位而爭鬥的人不可能樹立功績和名聲,貪圖爵位俸祿的人不可能對長吏進諫。文吏貪圖爵位俸祿,一旦當官,就想謀取私利以作自己享受,就想憑著權勢掠奪榨取別人的財物,而不替地方長官顯揚仁義,即使看見滔天的罪惡,怎麼又肯揭發出有點滴罪行的話來呢?他們像這樣處理事務,憑什麼把自己從“尸位素餐”的指責中解脫出來呢?儒生學習大道理,用先王之道來幫助地方長官,要是不能這樣就辭官退隱,他們有重臣的志向,用經書上的道理勉勵自己要有公正的操行,是敢於進諫的人,但其地位又離地方長官很遠。地位疏遠卻硬要接近並諫阻地方長官,《禮記·表記》上說這種人是在巴結、奉承,這就是郡縣官府中常常空無賢人的緣故。
【原文】
35·3或曰:“文吏筆札之能(1),而治定簿書,考理煩事,雖無道學,筋力材能盡於朝庭(2),此亦報上之效驗也。”曰:此有似於貧人負官重責(3),貧無以償,則身為官作(4),責乃畢竟(5)。夫官之作,非屋廡則牆壁也(6)。屋廡則用斧斤(7),牆壁則用築鍤。荷斤斧,把築鍤,與彼握刀持筆何以殊?苟謂治文書者報上之效驗,此則治屋廡牆壁之人亦報上也。俱為官作,刀筆、斧斤、築鍤鈞也。抱布貿絲,交易有亡(8),各得所願。儒生抱道貿祿,文吏無所抱,何用貿易?農商殊業,所畜之貨,貨不可同,計其精粗,量其多少,其出溢者名曰富人。富人在世,鄉里願之。夫先王之道,非徒農商之貨也,其為長吏立功緻化,非徒富多出溢之榮也。且儒生之業,豈徒出溢哉!其身簡練(9),知慮光明(10),見是非審,尤可奇也。
【註釋】
(1)筆札:書信。這裡指文書,章奏。
(2)庭:通“廷”。
(3)責(hài債):同“債”。
(4)官作:漢代指為官府服勞役。
(5)畢竟:終了。
(6)廡(wǔ伍):古代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和廊屋。
(7)斤:斫木的斧,橫刃,樣子像鋤頭。
(8)亡(wú無):通“無”。
(9)簡練:磨練。這裡是鍛鍊,考驗的意思。
(10)知:通“智”。
【譯文】
有人說:“文吏有寫文書、章奏的能力,而且能處理好公文,研究和處理煩雜的事務,即使沒有學習先王之道,但筋力才能都為朝廷用盡,這也是報答長吏的證明。”我說:這有點像窮人欠了官府很多債,由於貧窮無法償還,就親自去為官府服勞役來抵債,這樣債才能還清。給官府服勞役,不是蓋房子就是築牆壁。蓋房子則用斧斤,築牆壁則用築鍤。扛斤斧,把築鍤,與那握刀拿筆有什麼兩樣呢?假如說能處理文書就是報答長吏的證明,那麼這些建造房屋牆壁的人也算報答了長吏。都是替官府服役,刀筆、斧斤、築鍤的作用是一樣的。用布換絲,交換有無,各自得到希望的東西。儒生用先王之道換俸祿,文吏沒有交換的東西,拿什麼來交換呢?農、商是不同的行業,所積儲的貨物,不應該一樣,盤算下它們的精粗,計算下它們的多少,要是它們遠遠超出別人就被稱叫富人。富人在社會上,同鄉的人都很羨慕他們。其實先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