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3/4 頁)
形兆(15),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
【註釋】
(1)董仲舒:參見13·7注(1)。董仲舒求雨:《漢書·董仲舒傳》:“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陰,縱諸陽。其止雨反是。”《春秋繁露》中有《求雨篇》。
(2)虛:同“墟”,土丘,這裡指祭壇。四通之壇曰墟。
(3)枝庶:指嫡長子以外的兒子。
(4)下地:指各諸侯國。
(5)歆(xīn欣):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6)今長吏:指漢代的地方長官。
(7)得神:得到神靈的恩惠。
(8)者:據遞修本應作“之”。
(9)觸:沿著。
(10)膚寸:參見32·31注(3)。
(11)崇:通“終”。終了。朝(hāo招):早上。終朝:《淮南子·汜論訓》注:“崇,終也,日旦至食時為終朝。”辨:通“遍”。周遍。
(12)泰山:參見2·6注(6)。以上四句,參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13)本書《說日篇》作“小山雨一國”。
(14)相高:高低相差。
(15)形兆:形體跡象。
【譯文】
董仲舒向天求雨,是為了發揮《春秋》的大義,所以設立土壇進行祭祀。死去的父親不享用庶子所供的祭品,上天也不享用各諸侯國的祭品。諸侯各國雩禮所祭祀的,不知道是什麼神靈。如果說是祭祀天神,只有天子的祭品天神才肯享用。諸侯各國以及現在的地方長官的祭品,天神是不享用的。天神不享用他們的祭供,他們怎麼能得到天神的恩惠呢?如果說是祭祀雲雨之氣的話,雲雨之氣用什麼來享用祭品呢?雲雨之氣沿著石縫蒸發出來,緊密地接合在一起,不到一早上的時間,普天下都下了雨,這是泰山上的雲雨之氣。泰山的雲雨之氣形成的雨,能夠遍及天下;小山形成的雨,只侷限於一個地區。如此說來,大雩禮所祭祀的,豈不是祭泰山嗎?假使真的如此,也還是得不到雨的。用什麼來檢驗呢?水聚集在不同的河道里,高低相差在分寸之間,不挖開堤岸,水不會流出來,不開通河道,兩條河的水就不會匯合在一起。如果讓君主在河水旁邊禱告祭祀,能使相差分寸的水流匯合嗎?呈現在眼前的河水,高低相差不多,君主祈求它,終究不能流出。何況雨在降落之前無形無蹤,深藏在高山上,君主舉行雩祭,怎麼能夠求得它呢?
【原文】
45·5夫雨水在天地之間也,猶夫涕泣在人形中也。或齎酒食請於惠人之前(1),未出其泣(2),惠人終不為之隕涕。夫泣不可請而出。雨安可求而得?雍門子悲哭(3),孟嘗君為之流涕(4)。蘇秦、張儀悲說坑中(5),鬼谷先生泣下沾襟(6)。或者倘可為雍門之聲(7),出蘇、張之說以感天乎?天又耳目高遠,音氣不通。杞梁之妻,又已悲哭,天不雨而城反崩(8)。夫如是,竟當何以致雨?雩祭之家,何用感天?案月出北道,離畢之陰,希有不雨。由此言之,北道,畢星之所在也,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孔子出,使子路齎雨具之時,魯未必雩祭也。不祭,沛然自雨(9);不求,曠然自暘(10)。夫如是,天之暘雨,自有時也。一歲之中,暘雨連屬。當其雨也,誰求之者?當其暘也,誰止之者?人君聽請,以安民施恩,必非賢也。天至賢矣,時當未雨,偽請求之(11),故妄下其雨,人君聽請之類也。變復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12),惑人君。或未當雨,而賢君求之而不得(13);或適當自雨,惡君求之,遭遇其時。是使賢君空受責,而惡君蒙虛名也。
【註釋】
(1)齎(jī機):以物送人。惠人:仁慈的人。
(2)未:疑當作“求”,下文“泣不可請而出,雨安可求而得”可證。
(3)雍門子:參見19·7注(4)。
(4)孟嘗君:參見1·6注(5)。以上事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5)蘇秦:參見11·3注(5)。張儀:參見11·3注(6)。
(6)鬼谷先生:即鬼谷子。參見33·12注(6)。
(7)聲:指哭聲。
(8)以上事參見本書《感虛篇》。另參見劉向《列女傳》卷四、《說苑》卷四。
(9)沛然:形容雨大的樣子。
(10)曠然:形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