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4 頁)
見9·15注(15)。
(7)晉文:參見5·4注(1)。駢(pián偏陽平)脅:指肋骨連成一片。
(8)張儀:參見11·3注(6)。
(9)有若:參見47·4注(17)。
(10)道:指“先王之道”。事:此指具體的禮儀制度。
(11)顏淵:參見2·2注(18)。庶幾:差不多。
(12)恆庸:平常,一般。
【譯文】
神聖的鳥魯的毛色不相同,好比十二聖人的骨相形體不相同一樣。頭上長角的形象,就同面額高滿的形象一樣。顓頊面額高滿,堯、舜不一定也是這樣。現在魯國捕獲的麟頭上長角,那麼以後見到的麟頭上不一定長角。如果依照魯國捕獲的麟的形狀去識別世間上的麟,那是肯定不能誤別的。為什麼呢?因為鳳凰、麒麟的毛羽骨角是個個都不同的。即使毛羽骨角相同,也許有類似的,下一定真的是這種東西。虞舜有雙瞳人,王莽也有雙瞳人;晉文公的肋骨連成一片,張儀的肋骨也連成一片。如果因為骨體毛色相同就是同類人,那麼王莽就應該是虞舜那樣的聖人了;而張儀也就應該是晉文公那樣的霸主了。在魯國的有若,相貌最像孔子。孔子死後,弟子們一起推有若坐在孔子的座位上,向他請教先王之道及禮儀,有若不能問答,是什麼原因呢?體形相貌與孔子相似,而實際上稟性和孔子並不相同。現在有五色羽毛的大鳥,長有一角的野獸,也許與鳳凰、麒麟形狀相似,其實並不是真的,而談論者想根據骨體毛色相似來認定是鳳凰和麒麟,這就錯了!所以顏淵的道德學問與孔子差不多,但相貌卻不像孔子;有若很平庸,相貌反而像孔聖人。因此說來,也許真的鳳凰、麒麟,它們的骨體並不與想象的相似,而一般的鳥獸,毛色反而像真的鳳凰、麒麟一樣。用那些儒者的辦法怎麼能識別它們呢?
【原文】
50·3儒者自謂見鳳皇、騏驎輒而知之(1),則是自謂見聖人輒而知之也。皋陶馬口(2),孔子反宇(3),設後輒有知而絕殊(4),馬口、反宇,尚未可謂聖。何則?十二聖相不同,前聖之相,難以照後聖也(5)。骨法不同,姓名不等,身形殊狀,生出異土,雖復有聖,何如知之?桓君山謂楊子云曰(6):“如後世復有聖人,徒知其才能之勝己,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子云曰:“誠然。”夫聖人難知,知能之美若桓、楊者(7),尚復不能知,世儒懷庸庸之知,齎無異之議(8),見聖不能知,可保必也。
【註釋】
(1)而(néng能):通“能”。
(2)馬口:形容嘴巴像馬嘴。
(3)宇:屋簷。反宇:形容頭頂凹周圍高,像翻過來的屋頂。
(4)後:遞修本作“使”,當據之改。“輒”字涉上文衍。知(hì智):通“智”。
(5)照:比照,鑑定。
(6)桓君山:桓譚。參見39·1注(15)。楊子云:即楊雄。參見3·4注(16)。
(7)知能:智慧才能。
(8)賚(jī機):持,抱著。
【譯文】
俗儒自稱見到鳳凰、麒麟就能認得,那就是自稱見到聖人就能認得。皋陶生一張馬嘴,孔子頭頂凹陷,假如就是出現了智慧超群,並且口像馬口,頭像“反宇”的人,也還不能稱他們為聖人。為什麼呢?十二個聖人的形相不相同,前代聖人的形相,難以比照後代聖人的形相。骨相不同,姓名不同,身形各有形狀,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即使再有聖人出現,怎麼識別呢?桓君山對楊子云說:“如果後世再有聖人出現,人們只知他的才能超過了自己,但大多不能確定他究竟是不是聖人。”楊子云說:“的確如此。”聖人難以識別,像桓君山、楊子云這樣智慧才能很高的人,尚且不能識別,世儒僅有平凡的才智,死抱住聖人骨相沒有差別這種見解,見了聖人不能識別,可以保證必然是這樣。
【原文】
50·4夫不能知聖,則不能知鳳皇與騏驎。世人名鳳皇、騏驎,何用自謂能之乎(1)?夫上世之名鳳皇、騏驎,聞其鳥魯之奇者耳。毛角有奇,又不妄翔苟遊(2),與鳥獸爭飽,則謂之鳳皇、騏驎矣。世人之知聖,亦猶此也。聞聖人人之奇者,身有奇骨,知能博達,則謂之聖矣。及其知之,非卒見暫聞而輒名之為聖也(3)。與之偃伏(4),從文受學(5),然後知之。何以明之?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