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者說涓生對於這份感情連留戀的影子都難以追尋。假使子君沒有死,這份感情是否還像現在涓生所祈禱的那樣會重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程序。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鑑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經濟不獨立,愛情也無法常存。
快樂就是獨立。經濟不獨立的人就不可能快樂,他必須依附別人才能活下去,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快樂呢?不僅如此,思想不獨立的人也一樣難以快樂,他永遠是人云亦云,這一點我們在“堅持個性”一節中細說。
第十章 快樂的真正含義 第五十一節 堅持個性
胡適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更是人們眼中的自由主義鬥士。即使是對被ruanjin的封建diwang,也能報以人文關懷。胡適對已經退位十年有餘的溥儀不卑不亢,與皇帝之間相敬如賓,“他稱我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捲入輿論的漩渦,他也能風骨猶存,為了自己的mingzhu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試險去勸說袁世凱、吳佩孚、段祺瑞等多名軍閥。在人們狂熱的打倒一切的geming旋風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理性思維,並提出“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胡適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權貴低頭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師,哲學家杜威一樣,是一個比較傾向於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權威低頭的鬥士。尤其是在1960年,蔣介石準備再次當選總統之時,胡適挺身諫言,勸說蔣介石放棄權利,不要參加選舉;並提議用不記名的投票方式選舉出新的總統。當然這些話語,卻不為蔣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適就是胡適,永遠笑呵呵地向人們闡述他的mingzhu、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會。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胡適生於1891年,安徽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1915年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實用主義。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揚個性自由、*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為了推行白話文學,胡適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特立獨行,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並積極實踐白話詩,寫得《嘗試集》雖沒有多大的文學性,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如此,胡適還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寫白話獨幕劇《終身大事》,他的小說《一個問題》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第一個流派“問題小說”,胡適還是新紅學派——考據派的創始人。
胡適的妻子是江冬秀,這是父母包辦的,在當時自由戀愛風氣正濃時他本可以毀除婚約,但胡適沒有這樣做,他說:“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不過,胡適曾與美國的韋蓮司相戀過,後來在杭州又與他的表妹曹佩聲愛得死去活來,過了段“煙霞山月的神仙生活”。
1962年,胡適因心臟病突發而死。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一書中給胡適相當高的評價:“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我還是覺得胡老師是當代第一人!”
快樂就是堅持個性。堅持個性的人才有可能過得快樂,胡適就是這樣的人,無論做人做學問,他都是一個堅持個性的人。胡適曾在《略談人生觀》一文中講到,他對人生快樂的理解。我摘錄如下:
每個人可以說都有一個〃人生觀〃,我是以先幾十年的經驗,提供幾點意見,供大家思索參考。
很多人認為個人主義是洪水猛獸,是可怕的,但我所說的是個平平常常,健全而無害的。乾乾脆脆的一個個人主義的出發點,不是來自西洋,也不是完全中國的。中國思想上具有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可以與西洋思想互相印證。王安石是個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國家謀安全之道,為人民謀福利的人,當為非個人主義者。但從他的詩文可以找出他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為己的人生觀。因為他曾將古代極端為我的楊朱與提倡兼愛的墨子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