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房屋。
廠區大門是兩根寬大的青磚柱子,磚質橫樑上方是弧形鐵架。青磚正面刷上紅漆,左邊寫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還沒有來得及細看右邊柱子,客車快速穿過大門,穩穩地停在車站上。
售票員站在門口,用紅旗廠普通話道:“前站到了,請下車。”
售票員用普通話報站名,這是大城市公交車才有的服務。靜州大小客車十有八九不報站名,即使報站名都不是這種禮貌用語,售票員往往會惡爆爆地喊道:“到了,快點下車。早點幹啥子去了,不走到門邊來。”
從報站名的細節體會到三線廠不同於靜州本土的文明,這種文明是多年培養形成,最終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
吳重斌、王橋和晏琳在前站下了車,劉滬和田峰是二車間的,要在中站才下車,蔡鉗工家住三車間,要在後站下車。前站到後站,車行時間至少要三十分鐘。
站在前站向遠處眺望,可見到連綿起伏的青山,鬱郁蒼蒼,如一幅漂亮的山水畫。廠區種滿了高大的香樟樹,香樟樹之下是一排排青色磚房,磚房有超過五米的層高,門和窗都比普通民居寬大。
這是王橋熟悉的風景,一時之間讓他有回到紅星廠的感覺。
三人沿著香樟小道走上一個小山坡,坡頂有幾幢白色樓房。吳重斌指著白色樓房道:“我家和晏琳家就在那幢帶陽臺的白樓裡,這幢樓比較新,我們兩家都是去年才入住。晏叔叔當了副廠長,恐怕不久以後就要搬進廠長樓。”
上了坡頂,能看到更遠的風景。吳重斌介紹道:“那邊是二車間,劉滬和田峰都在二車間的十五號樓。更遠處才是三車間,蔡鉗工家在三車間。六十年代修紅旗廠時,為了戰爭需要,一車間、二車間、三車間都沒有集中在一起,而是沿山佈置,我們俗稱為羊拉屎,這點擺一塊,那點擺一塊。從生產的角度來說,極大地增加了轉運成本。”
王橋道:“紅星廠也是差不多格局,區別是紅星廠主要車間都在山洞裡。”
吳重斌道:“聽說一號洞大得很,什麼時候去參觀一下。”
王橋道:“進去不了,到現在都屬於禁區。我是很小的時候進去過一次,現在回想不起來是什麼原因進去的。”
從前站一路走過來,絕大多數樓上都有標語,白樓前面還有一幢青磚房子,在側牆上寫著“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的標語,標語有許多脫落,陳舊不堪。白樓前面的小院上掛著一副嶄新的布制標語,內容是“大力加強社會治安防範工作”。
從不同的標語可以折射出時代的變遷,王橋看得津津有味,吳重斌等人則熟視無睹。
走到三樓,晏琳停下腳步,取出鑰匙,道:“我家到了。”她迅速開啟門,喊了幾聲,確定家裡沒有人,便用熱辣的眼光瞧著王橋。
(第五十二章完)
第五十三章跳舞
白樓房門都是厚實木門,沒有城裡時興的防盜門。走道乾乾淨淨,牆上沒有常見的“開鎖”“通下水道”等小廣告。
王橋透過開啟的房門瞧了瞧晏家房間陳設,與自己在紅星廠的家裡非常接近,風絡高度統一。
晏琳道:“進來坐一坐”
吳重斌笑道:“算了,等會晏叔回來,會審訊我們的,難道你不怕。等會兒你上來玩,最好一起來吃晚飯。如果不方便,我讓劉滬來找你。”
晏琳道:“吃過晚飯,我上來。”
從內心來說,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讓王橋留在自己家裡,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父母下了班一定會回來;其次就是跟著王橋到五樓,但是回到廠裡第一頓飯不在家裡吃,實在不好在父母面前交代。
她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王橋跟著吳重斌上了樓。
吳重斌家住五樓,家境殷實,客廳裡擺著電視、冰箱、音響、VCD等電器,客廳一角擺著許多機械模型。吳重斌見王橋留意到這些模型,解釋道:“這是紅旗廠最早的產品模型,當年我爸是專案組最年輕的成員。他大學畢業以後就分配到紅旗廠,三十年了。”
王橋發自內心讚了一句:“沒有父輩那一代人的奉獻,我們國家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吳重斌自嘲道:“當年我爸發傻,如果大學畢業不主動到大山溝,留到BJ,我也就在BJ出生長大。我爸的同學在部裡當司局長都有好幾個,他算混得最差的。他們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紅旗廠還不是照樣搖搖欲墜,細想起來,他們的奉獻沒有什麼價值。”
王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