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3/4 頁)
定不會報給市委領導。宋書記是老基層,我想請你把把關。”
宋鴻禮經歷太豐富,反而讓他難以下定決心。過了一會,他終於作出了決定,道:“王鎮的方案不違反原則,有可行性,那我就建議作一個試點。”說到這裡,他目光炯炯地看著王橋道:“你到過青橋三社?”
王橋點頭道:“去過。”
宋鴻禮道:“青橋三社有一個難點,就是修公路的事,我親自去開過座談會,沒有用。我建議就將你這一套理論用在三社修路上,搞試點,成功以就再總結,再選另一件事試點,再成功就是成熟經驗,可以向縣委和市委報告。”
王橋知道這是一次考驗,如果能過關,則市委鄧書記交待的任務便能圓滿完成,甚至是突破性完成。
完成了鄧書記任務,廣南王家自然會看到成果。
從宋鴻禮辦公室離開,王橋心情有點小起伏,有了一種臨戰的狀態,暗道:“三社的公路,我無論如何也要修好。修好了,辦了一件實事,又實踐了理論,還能開啟自己的上升空間。”他隨即又想起有三社有一半的村民對修橋沒有興趣,如何把理論用於實踐,還真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
(第三百四十九章)
第三百五十章村民議事規則
省委辦公廳來到城關鎮得十一點鐘,所以植樹活動就定在十一點。
王橋去檢查了植樹造林的現場以後,叫上了辦公室主任郭達、駐村幹部王健以及聯絡青橋村的副鎮長羅基奎,一起前往青橋村。
羅基奎三十來歲,從靜州第一農業學校畢業,一直在基層工作,對農村工作熟悉得很。聽說王橋想修三社的路,道:“王鎮,這事不好弄,以前宋書記為此事專門開過大會,社員吵成一團粥,不了了之。”他心裡想:“王橋太年輕了,就算你把事情弄成功了,顯得比宋書記能幹,能得到什麼好處。”
他勸道:“王鎮,就算要修路,你是一把手,也別親自出面,如果做不成,你的退路都沒有。”
王橋知道這是一番中肯的建議,但是他沒有在羅基奎面前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笑道:“不存在退路問題,宋書記都沒有成功,我失敗也就不難看。我們把事情做成了,其實就是宋書記支援的結果。”
羅基奎道:“修橋必修路,青橋樹是空殼村,沒有錢。”
王橋道:“沒有錢可以想辦法,只要肯想,總會有辦法。”
羅基奎見王橋主意已定,便不多勸。
來到青橋村江老坎家裡,村裡幹部已經等在此處。江老坎見到王橋就道:“王鎮,當真要修路,鎮裡是不是有新政策?”
王橋道:“新政策沒有,但是有老政策。我以前在政府辦公室工作時就知道,每年市裡都要給各縣下任務,去年的任務是六十公里。能列入鄉村道路硬化年度建設計劃的專案,上級部門每公里補助十萬元。鄉村道路硬化建設專案的其餘缺口資金由當地群眾自籌解決。”
江老坎道:“每公里十萬,這條路也就是三四公里,有幾十萬,也解決了大問題。就是這個橋不好解決,還得集資。”
王橋道:“老辦法,還是搞三點式。鎮裡補助一些,縣裡有一些,村裡籌資一些。每家出點勞動力,也可以節約錢。”
談起籌資和出勞動力。就點到了三社問題的核心。如果三社都不通公路,大家也就沒有怨言,要人出人,要錢出錢。現在的情況是三社有一半通了公路,另一半沒有通。通了公路的顯然不願意出錢出力。但是,未通公路的社員就要提出來相反意見,以前在三社通公路地方修水渠等公益設施,都是全社出錢出力,為什麼這次就有些人不出錢?
大家討論了一會,都覺得無法解開這個疙瘩。
江老坎碰過好幾次灰,對此事也不積極,道:“現在農業稅、提留統籌本來收起來就很難,現在又要集資,大家肯定不願意。如果鎮裡硬來,搞不好要打架。”
正說著,天空飄起細雨,不一會,雨點變大,打在地上發出“撲、撲”的響聲。王橋抬頭看了看被黑雲遮住的太陽,想起植樹的場地,道:“這個天氣真怪,早不下雨遲不下雨,偏偏這個時間下。植樹場地一片泥濘,領導們皮鞋要被搞髒。”
他就給辦公室打去電話,要求按照參會領導的人數準備傘。
十幾個鎮村幹部就轉移到堂屋,繼續談事。
王橋這才丟擲了自己方案。道:“三社修路涉及到三社每一家,我個人想法,這一次不強制執行,而是廣泛徵求大家的意見,形成統一意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