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1/4 頁)
多張現場拍攝的照片,並對這些照片作了翔實說明。被公認為是近年來發現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儲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它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緻和真實,無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對侵華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帝國主義所犯罪行的有力證詞。
而只有27歲的張純如,正是這部日記的發掘者。她為了寫作《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專程從美國來到南京進行考察和研究。在寫作的過程中,第一次發掘出了《拉貝日記》的存在。
也正是這本書,讓她的名字為世界知曉。甚至是在日本出版受挫後,不斷的受到日本右翼份子恐嚇和騷擾之下,她最終還是患上抑鬱症選擇了自殺。即使如此,這些日本人仍然不放過她。《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一書由於特殊的社會氛圍和政治壓力,而從來沒有在日本出版過。可笑的是竟然反而不斷的有日本人出書來駁斥它,各種訂正、指責、說明、甚至批判的著作幾乎是前赴後繼。
即使他們已經逼死了這個美麗而又善良、認真的女作家,卻仍然還要用謊言和妄加猜測來侮辱她。
日本人不會說的是,她的寫作動機從小就已經埋下,張純如的祖父正是抗日將領張鐵軍先生。自她小的時候,父母就經常會提起那個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個叫南京的城市裡發生了些什麼。她的祖父是如何逃離那個人間地獄,滔滔長江水竟然被鮮血染成了紅色……
然而在美國、在西方,二戰裡打倒希特勒才是主流。在美國極少有記錄中國人對日抗戰的文字作品,甚至在非小說類的嚴肅作品裡,竟然沒有一本書提及南京大屠殺這個不應被忘記的歷史。
這在被自詡為自由開放的美國,是多麼的令人不可思議!
張純如雖然是一個美國出生、美國成長、美國生活乃至於嫁給了美國白人的華人,卻無論如何也值得中國人稱她為一句“同胞”。
正如約翰。拉貝雖然是納粹黨員,卻無法掩蓋他偉大的人格光輝一樣。這個世界總是有一些理想主義者存在,不論用如何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們,都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並非人人都熱衷於利益和享受。
“可是,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份史料?”張純如這時候已經有了進行《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寫作的念頭,並且進行了長久的資料積累。這也是她在受到周碩邀請之後,能夠同意前來的原因。
“《拉貝日記》從來沒有被發現過,這是第一次出現在拉貝家族以外的地方。”周碩將日記合上,重新放回了箱子裡,鄭重的說道:“張女士,我請你來就是希望能夠讓這份日記重見天日。請你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寫一本向美國人介紹日軍暴行的書。”
“如果這部日記記載的是事實的話。”張純如謹慎的說道。
“當然,你可以去調查。”周碩誠懇的說道:“六耳軟體公司將會支付你一千萬美元的費用,作為你調查和寫作的經費。我們不會干涉你的任何行動,只要你以客觀和公正的態度,把你發現的歷史和事實記錄下來就行。當然,這部日記同樣可以向外宣佈是你發現的。”
“我?”張純如愣了愣,擺了擺手說道:“這怎麼行,我不會冒領不屬於我的功勞。”
“這不算是不屬於你的功勞。”周碩強硬的說道:“即使沒有我,你同樣會在南京的調查中發現這部日記。重要的不是發現它,而是用它來向美國人宣講日軍的暴行,是核實它記載的真實性,是研究它和使用它。即使不是你發掘了它的存在,但仍然是你發掘了它的價值。”
“張女士,發現它的功勞非你莫屬。”周碩真誠的看著她的眼睛說道。
“這,我……”張純如有些猶豫起來。
“當然,我們並非是別無所求。”周碩連忙說道:“作為這本書的資助者,於瓊女士會出資拍攝一部以拉貝日記為原型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的電影。希望她的名字,能夠附屬在你的作者名下面。”
“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張純如點了點頭,她不愛財不代表不需要錢。一千萬美元的費用,對1995年的一個美國人來說當真是一大筆錢了。周碩提出這樣的要求,不僅不過分,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大方。
“太好了!”周碩欣喜的說道:“在此之前,我們要先把拉貝日記的手稿向社會公佈出去。”
第二百二十三章考察
張純如本身就是《紐約時報》和美聯社的自由撰稿人,想釋出一則訊息那就太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