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4 頁)
無罪的親屬連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們心有牽掛,感到犯法干係重大。這種做法由來已久,還是依原來的做法不加改變為宜。”文帝說:“我聽說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當百姓就心服。再說治理百姓引導他們向善,要靠官吏。如果既不能引導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處罰他們,這樣反倒是加害於民而使他們去幹兇暴的事。又怎麼能禁止犯罪呢?這樣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適宜之處,請你們再仔細考慮考慮。”官員們都說:“陛下給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無量,這不是我們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們遵從詔書,廢除拘執罪犯家屬,收為奴婢等各種連坐的法令。”
正月,主管大臣進言說:“及早確立太子,是尊奉宗廟的一種保障。請皇帝確立太子。”皇帝說:“我的德薄,上帝神明還沒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裡還沒有滿意。如今我既不能廣泛求訪賢聖有德的人把天下禪讓給他,卻說預先確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無德。我將拿什麼向天下人交待呢?還是緩一緩吧。”主管大臣又說:“預先確立太子,正是為了尊奉宗廟社稷,不忘天下。”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年歲大,經歷見識過的道理多了,懂得國家的大體。吳王是我的兄長,賢惠仁慈,甚愛美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輔佐我。有他們,難道還不是預先做了安排嗎?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義的人,如果推舉有德之人輔佐我這不能做到底的皇帝,這也將是國家的幸運,天下人的福分。現在不推舉他們,卻說一定要立太子,人們就會認為我忘掉了賢能有德的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是為天下人著想。我覺得這樣做很不可取。”大臣們都堅決請求說:“古代殷、周立國,太平安定都達一千多年,古來享有天下的王朝沒有比它們更長久的了,就是因為採取了立太子這個辦法。確立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兒子,這是由來已久的。高帝親自率領眾將士最早平定天下,封建諸侯,成為本朝皇帝的太祖。諸侯王和列侯第一個接受封國的,也都是成為他們各自侯國的始祖。子孫繼承,世世代代不斷絕,這是普天之下的大原則,所以高帝設立了這種制度來安定天下人心。現在如果拋開應當立為太子的人,卻從諸侯或宗室中另選他人,那就違背高帝的本意了。另議他人是不合適的。陛下的兒子啟最大,純厚仁愛,請立他為太子。”文帝這才同意了。於是賜給全國民眾中應當繼承父業的人每人一級爵位。封將軍薄昭為軹(zhī,至)侯。
三月,主管大臣請求皇帝封立皇后。薄太后說:“皇帝的兒子都是同母所生,就立太子的母親為皇后吧。”皇后姓竇。文帝因為立了皇后的緣故,賜給天下無妻、無夫、無父、無子的窮困人,以及年過八十的老人,不滿九歲的孤兒每人若干布、帛、米、肉。文帝由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不久,就對天下施以德惠,安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使各方面的上上下下都融洽歡樂,於是慰問從代國隨同來京的功臣。文帝說:“當朝廷大臣誅滅了諸呂迎接我入朝的時候,我猶疑不定,代國的大臣們也都勸阻我,只有中尉宋昌勸我入京,我才得以事奉宗廟。前已提拔宋昌為衛將軍,現在再封他為壯武侯。另外隨我進京的六個人,都任命為九卿。”
文帝說:“當年跟隨高帝進入蜀郡和漢中的列侯六十八人,都加封食邑三百戶;原先官祿在二千石以上曾跟隨高帝的穎川郡守劉尊等十人,各賜封食邑六百戶;淮陽郡郡守申徒嘉等十人,各賜封食邑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各賜封食邑四百戶。封淮南王的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的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天,封原常山國的丞相蔡兼為樊侯。
有人勸說右丞相道:“您原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如今又自誇功勞,受到最高的賞賜,居於尊貴的地位,災禍就要落到您頭上了。”於是右丞相周勃就推說有病而免職,由左丞相陳平一個人專任丞相。
文帝二年(前178)十月,丞相陳平去世,又用絳侯周勃為丞相。文帝說:“我聽說古代諸侯建立國家的有一千多個,他們各守封地,按時入朝進貢,百姓不覺勞苦,上下歡欣,沒有發生不遵守道德的事情。如今列侯大都住在長安,封邑離得又遠,要靠官吏士卒供應運輸給養,既浪費又辛苦,而這些列侯也無法教導和管理封地的百姓。命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國去,在朝廷任職和詔令所准許留下的諸侯,要派太子回去。
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發生了日食。文帝說:“我聽說天生萬民,為他們設定君主,來撫育治理他們。如果君主不賢德,施政不公平,那麼上天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