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頁)
。(16)子某:指文帝的長子啟,即後來的景帝。史官為了避諱,用“某”字代替“啟”。《漢書·文帝記》作“啟”。按:劉啟本為文帝中子,因兄長皆死,此時他最長。(17)代父後者:意思是做父親的繼承人。
三月,有司請立皇后。薄太后曰:“諸侯皆同姓①,立太子母為皇后。”皇后姓竇氏②。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③。上從代來,初繼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④,乃循從代來功臣⑤。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為衛將軍,其封昌為壯武侯。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①“諸侯皆同姓”二句:《索隱》:“謂帝之子為諸侯王,皆同姓。姓,生也,言皆同母生,故立太子母也。”②竇氏:本是文帝之妾,此時文帝正妻已死。③鰥寡孤獨:老而無妻叫作“鰥”,老而無夫叫作“寡”,幼而無父叫作“孤”,老而無子叫作“獨”。這裡“鰥寡孤獨”是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顧的人。已:通“以”。④填撫:鎮撫,安撫。填,通“鎮”,安定。四夷:古代對中原地區以外四方少數民族的總稱。⑤循:安撫,慰問。
上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君本誅諸呂,迎代王,今又矜其功①,受上賞,處尊位,禍且及身②。”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③,左丞相平專為丞相。
①矜:自我誇耀。②且:將要。③謝病:稱病辭職。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復以絳侯勃為丞相。上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遺德①。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②,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③。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①靡:無,沒有。遺德:失德,不道德。《漢書·文帝紀》“遺”作“違”。②邑遠:指列侯的封邑離長安遠。③無由:無法,無從。馴:同“訓”,教導。
十一月晦①,日有食之。十二月望②,日又食③。上曰:“朕聞之,天生蒸民④,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佈政不均⑤,則天示之以災,以誡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⑥,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兆民君王之上⑦,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⑧。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⑨,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⑩。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11),以匡朕之不逮(12)。因各飭其任職(13),務省繇費以便民。朕既不能遠德(14),故然念外人之有非(15),是以裝置未息(16)。今縱不能罷邊屯戍(17),而又飭兵厚衛(18),其罷衛將軍軍。太僕見馬遺財足(19),餘皆以給傳置(20)。”
①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②望:陰曆每月的十五日。③日又食:據焦竑、張文虎考證,“日食”當作“月食”。(見《會注考證》引)又: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十二月望日又食”七字當是衍文。④蒸:通“烝”,眾多。⑤佈政:施政。⑥適(zhé,折):通“謫”,責備,譴責。見:同“現”,顯現。⑦微眇:微小。眇,同“渺”。兆民:萬民。⑧二三執政:等於說眾位執政大臣。股肱(gōng,工):比喻左右的得力大臣。股,大腿。肱,上肢肘至肩的部分。⑨三光:指日、月、星。⑩匄(gài,蓋):同“丐”,乞求,希望。€賢良方正:指德才兼備,公平正直的人。漢代選拔人才的“賢良方正”科目由此開始。(據《會注考證》引胡三省說)�匡:輔助,補救。逮:及。(13)因:趁。飭(chì,赤):整治。(14)遠德:使恩德施及遠方。(15)(xiàn現)然:憂慮不安的樣子。非:邪惡。這裡指侵略。(16)裝置:設防務。(17)罷:撤除,撤銷。邊屯戍:邊塞的防守。這裡指駐軍。(18)厚衛:加強衛戍力量。(19)見馬:現有的馬匹。見同“現”。遺:留下。財:通“才”,僅僅。(20)傳置:古代交通要道上設定的備有車馬的驛站。
正月,上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①,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②。”
①籍(jiè,借)田:《漢書·文帝紀》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