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一箇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自尊意識。〃五四〃退潮以後,朱自清動搖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產生了孤獨和彷徨,出現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機,也就隨之產生了他的〃剎那主義〃的哲學。為了擺脫自身的孤獨和彷徨,不至於使自己沉淪頹廢下去,他努力以積極態度看待人生,使自己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有獨立之意義和價值〃。他說:〃因悵惆而感到空虛,在還有殘存的生活時所不能堪的!我不堪這空虛,便覺得飄飄然終是不成,只有轉向才可能較安心——比較能使感情平靜。於是我的生活裡便起了一個轉機……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我們的七月》)十分清楚,朱自清的〃剎那主義〃實際上是為平復個人的心理危機,求得個人生命意義的充實和實現自我的價值,其實這正是他痛苦的自尊意識。他的理想幻滅之後,自尊、自重、自強、自愛是這時期他個人的強烈的精神需求。他用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氣節觀來約束、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求得自我人格的自潔和自尊。因此,強烈的自尊意義也就充溢流貫於他的一些散文之中。
與俞平伯同泛秦淮河所作同題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他偷得片刻寧靜時剖示內心的〃現代的懊悔〃。秦淮歌妓來與他倆糾纏不休,對此,俞平伯依照〃因為我有妻子,所以我愛一切女人〃的邏輯,持同情、超脫態度,所以事後還〃怡然自若〃;朱自清卻十分認真、拘謹和自尊,既同情她們淪落風塵的不幸,又受到內心〃道德律〃的壓迫,拒絕了她們的誘惑和賣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爭鬥〃之中,一時竟然難以排解這襲上心頭的苦惱,〃那不安的心在靜裡愈顯活躍了〃。自尊意識流貫全文,並構成了這篇遊記中矜持篤誠的人格色彩。
朱自清的自尊,常常表現為在自我解剖中描畫〃思想感情中的爭鬥〃,所以真實、誠懇,毫無矯作與偽飾。他敢於肯定思想中積極的東西,敢於否定思想中消極的東西,在肯定和否定中,和盤托出自己一顆多稜的靈魂。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喧譁和騷動,使朱自清的靈魂為之震顫和瑟索。在《那裡走》一文中,朱自清坦白地剖示他生命的第二次心理危機及其靈魂的膽怯。在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他作出了躲進亭子間,研究國學的這第三條道路的抉擇。面對反革命叛變後的一片黑暗世界和血腥蕭條氛圍,與他的絕望對應,燃燒起他的自尊意識,具體地說就是轉向自身內心世界的解剖和審察。更多地考慮〃讀書人或士人的立身處世之道〃(《論氣節》),即氣節和情操,以潔身自好作為一種人格理想加以追求。所以,朱自清這一時期的一些散文是意在表現人格理想的〃自己〃,即使在《荷塘月色》這樣的寫景散文中,也婉轉地表達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的自潔其身的意緒。朱自清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自憐自況,以它作人格思想的意象,賦予它自己的感情和靈性,因此他筆下的荷的形象純潔、神聖、莊重、典雅。成為一種至真至善的境界,這便是朱自清的大革命失敗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所創造和追求的具有自尊意識的人格美和理想。
其次,朱自清在強化自尊意識的同時,也強化著他的博愛意識。自尊是愛自己,博愛是愛他人。從〃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敗,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難,感到在大時代裡,自己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是〃尋常人所難堪〃的〃苦在話外〃。唯其一直處於心理失衡的狀態,所以就需要用愛的瓊漿玉液來滋潤一顆寂寞、枯竭的心,用愛和淚廣施於人,以排解自己的內心痛苦,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他在他的散文天地裡築起了一個〃愛〃的天國。一方面,從人性、倫理、道德上,抒寫自己博愛意識。這一組散文多寫於大革命失敗的前前後後,如《背影》、《兒女》、《給亡婦》、《冬天》、《哀韋傑三君》、《我所見到的葉聖陶》、《懷魏握青君》等多表現父子、夫妻、師生、朋友間的感情。朱自清從作為兒子、丈夫、父親、老師、朋友所應有的倫理、道德及仁愛之心出發,檢點自己在人倫關係中的生活細節,對自己的粗疏、隨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責和無盡的悔恨。愈是自責自悔,愈是表示修善補過,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顆誠摯、廣博的愛心。《背影》是朱自清收到父親那封〃……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信後萌動創作契機,文章透過當年父親為自己買桔子的背影的憶念,傾吐了今天兒子對父親的感恩圖報之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評說這種感情,而是自審那時自己對父親送行過程中不敬的思緒,——總覺得父親與搬行李的腳伕講價時〃說話不漂亮〃;他又是叮嚀又是囑咐茶房,〃心裡暗笑他的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