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用極多,至今已成為英美文學教育的一部分。司妥克波忌士在倫敦西南,從那著名的溫澤堡(WindsorCastle)去是很近的。四月一個下午,微雨之後,我們到了那裡。一路幽靜,似乎鳥聲也不大聽見。拐了一個小彎兒,眼前一片平鋪的碧草,點綴著稀疏的墓碑;教堂木然孤立,像戲臺上佈景似的。小路旁一所小屋子,門口有小木牌寫著格雷陳列室之類。出來一位白髮老人,殷勤地引我們去看格雷墓,長方形,特別大,是和他母親、姨母合葬的,緊挨著教堂牆下。又看水松樹(yew-tree),老人說格雷在那樹下寫《輓歌辭》來著;《輓歌辭》裡提到水松樹,倒是確實的。我們又兜了個大圈子,才回到小屋裡,看《輓歌辭》真跡的影印本。還有幾件和格雷關係很疏的舊東西。屋後有井,老人自己汲水灌園,讓我們想起〃灌園叟〃來;臨別他送我們每人一張教堂影片。
1935年3月21日…23日作。
(原載1935年5月1日《中學生》第55號)
博物院
倫敦的博物院帶畫院,只檢大的說,足足有十個之多。在巴黎和柏林,並不〃覺得〃博物院有這麼多似的。柏林的本來少些;巴黎的不但不少,還要多些,但除盧佛宮外,都不大。最要緊的,倫敦各院陳列得有條有理的,又疏朗,房屋又亮,得看;不像盧佛宮,東西那麼擠,屋子那麼黑,老教人喘不出氣。可是,倫敦雖然得看,說起來也還是千頭萬緒;
真只好檢大的說罷了。
先看西南角。維多利亞亞伯特院最為堂皇富麗。這是個美術博物院,所收藏的都是美術史材料,而裝飾用的工藝品尤多,東方的西方的都有。漆器,瓷器,傢俱,織物,服裝,書籍裝訂,道地五光十色。這裡頗有中國東西,漆器瓷器玉器不用說,壁畫佛像,羅漢木像,還有乾隆寶座也都見於該院的〃東方百珍圖錄〃裡。圖錄裡還有明朝李麟(原作LiLing,疑係此人)畫的《波羅球戲圖》;波羅球騎著馬打,是唐朝從西域傳來的。中國現在似乎沒存著這種畫。院中賣石膏像,有些真大。
自然史院是從不列顛博物院分出來的。這裡才真古色古香,也才真〃巨大〃。看了各種史前人的模型,只覺得遠煙似的時代,無從憑弔,無從懷想——滿夠不上分兒。中生代大爬蟲的骨架,昂然站在屋頂下,人還夠不上它們一條腿那麼長,不用提〃項背〃了。現代鯨魚的標本雖然也夠大的,但沒腿,在陸居的我們眼中就差多了。這裡有夜鶯,自然是死的,那樣子似乎也並不特別秀氣;嗓子可真脆真圓,我在話匣片裡聽來著。
歐戰院成立不過十來年。大戰各方面,可以從這裡略見一斑。這裡有模型,有透視畫(dioramas),有照相,有電影機,有槍炮等等。但最多的還是畫。大戰當年,英國情報部僱用一群少年畫家,教他們擱下自己的工作,大規模的畫戰事畫,以供宣傳,並作為歷史紀錄。後來少年畫家不夠用,連老畫家也用上了。那時情報部常常給這些畫家開展覽會,個人的或合夥的。歐戰院的畫便是那些展覽作品的一部分。少年畫家大約都是些立體派,和老畫家的浪漫作風迥乎不同。這些畫家都透視了戰爭,但他們所成就的卻只是歷史紀錄,藝術是沒有什麼的。
現在該到西頭來,看人所熟知的不列顛博物院了。考古學的收藏,名人檔案,抄本和印本書籍,都數一數二;顧愷之《女史箴》卷子和敦煌卷子便在此院中。瓷器也不少,中國的,土耳其的,歐洲各國的都有;中國的不用說,土耳其的青花,渾厚朴拙,比歐洲金的藍的或刻鏤的好。考古學方面,埃及王拉米塞斯第二(約公元前1250)巨大的花崗石像,幾乎有自然史院大爬蟲那麼高,足為我們揚眉吐氣;也有坐像。坐立像都僵直而四方,大有雖地動山搖不倒之勢。這些像的石質尺寸和形狀,表示統治者永久的超人的權力。還有貝葉的《死者的書》,用象形字和俗字兩體寫成。羅塞他石,用埃及兩體字和希臘文刻著詔書一通(公元前195),一七九八年出土;從這塊石頭上,學者比對希臘文,才讀通了埃及文字。
希臘巴昔農廟(Parthenon)各件雕刻,是該院最足以自豪的。這個廟在雅典,奉祀女神雅典巴昔奴;配利克里斯(Pericles)時代,教成千帶萬的藝術家,用最美的大理石,重建起來,總其事的是配氏的好友兼顧問,著名雕刻家費迪亞斯(Phidias)。那時物阜民豐,費了二十年工夫,到了公元前四三五年,才造成。廟是長方形,有門無窗;或單行或雙行的石柱圍繞著,像女神的馬隊一般。短的兩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