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看的地方。只是因為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短處,所以就光看到別人的不足。既罵了考官,又罵與他一同考試而先中的人。傲氣長後,就不會有什麼進步,所以就一生潦倒而已。
我平生於科名之事上極為順利,只是小考時考了七次才中。然而每次不中,未曾說過一句怨言,只是為自己在考場上寫的詩文太差慚愧而已。至今想起來,仍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當時我不敢口出怨言,這件事你們問父親、叔父、朱堯階就可以知道。因為考場之中,只有因為文章太差而僥倖得中的人,絕對沒有文章寫得好而被埋沒的,這是理所當然。三房十四叔並不是讀書不勤,只是因為太傲氣,自滿自足,所以沒有能中。
京城中也有很多自滿的人,有見識的人知道了,也就對此發一聲冷笑而已。又有那些自認為是名士的人,鄙視科舉,如同糞土一般,有的喜歡作古詩,有的喜歡講考據,有的喜歡談理學,氣焰囂張,自認為壓倒了一切,而在有見識的人看來,他們所做的事,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也只值得發一聲冷笑而已。所以我們這些人讀書用功,要努力除掉傲氣,戒掉自滿,不要被人冷笑,然後才會有進步。
第二部分:學 問為學之道——吾人為學 最要虛心(2)
◆原文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變換本質,別生精彩,何況人之於學?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變化氣質,超凡入聖!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天下所有的東西只要花力氣去磨製,都能改變它的本質,而成為別的精彩的東西,更何況人追求學問呢?只要每天接受新的道理,花百倍的功夫,又擔心什麼不能變化自己的氣質,超凡入聖呢!
◆原文
處人處事之所以不當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鉅細周知,表裡洞徹,則處之自有方術矣!吾之所以不能周知者,以不好問,不善問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人們處理問題不夠恰當,是因為沒有把道理搞清楚。如果對事情的大小、內外都一清二楚,就自然會有好的處理辦法。我所以對事情的大小內外不能遍知,是因為我不喜歡問、不善於問的緣故。
※詳解
從事學業,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習慣,這個習慣,不僅存在於士大夫之家、耕讀之家,即使貴為天子,也無法不去遵行。劉邦在臨終前諭告太子的文書中,表達了他對太子學識淺薄極為不安,告誡太子要立志治學,處理朝政要自己親自動手,不要使人代勞,要尊敬老一輩開國元勳: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為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逐知耳。以致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個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
“吾得疾逐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
第二部分:學 問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 缺一不可(1)
◆原文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會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音。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字者也;讀書,則深溝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的方法,看、讀、寫、作這四個字,每天都缺一不可。看的,就是像你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和《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讀的,就是像四書、詩、書、易經、左傳等經典,昭明文選,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的詩,韓愈、歐陽修等人的文章,不是高聲朗誦,就無法體會其中雄偉的氣概;不反覆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