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漫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優點……收效比較慢,走的是改良路線,卻比較公平,不是那麼不人道和殘酷無情。我們委任馬來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甘巴為勞動仲裁庭主席。大家都知道他同情工人,但是他不可能做得過火而把僱主置於死地。
【漫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有一次,一位老人給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它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我對福利的看法,他問道:〃就因為我節省了一點自己的錢,就不給我'援助〃。如果我把錢都花光,他們就會幫助我了。〃這是對新福利國家不久就要擺在政治家面前的艱難選擇的一個早期警告。
救濟應給予最急需的人,而不應是泛泛地用於一大批普通受救濟者。應當竭力防止對福利的依賴而使個人喪失主動努力。受益人不應認為可以源源不斷地不勞而獲,無論其原因如何。
應宣揚自立更生精神,防止依賴性的滋長。因為依賴性意味著一旦失去依賴就會導致破壞性的社會後果,這最終將使國家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
龐大的國家開支,以及高福利標準下國家資助的不斷膨脹,將會使營業納稅人不堪重負,這必然要造成失業者數量增多;這時,失業救濟又將逼迫增加貨幣供應量,但增加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又必然會逼迫再次抬高工資和稅收;這些又會造成新一輪更加嚴重的惡性迴圈。所以,政府必須斟酌舉錯,使公共開支不應超出稅收所能承受的水平,減輕納稅人的負擔,透過刺激生產力和投資來增加就業,使稅收和管制能促進創造財富。故而,建立福利國家制度,直接使用公共開支的必須適當,而應倡導私營部門和自願捐助發揮更大的作用。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釋】聖人體天地之道而達萬物之理,所以常能虛心應物,述而不作。孔子說:〃聰明以智,守之以愚;功蓋天下,守之以讓,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持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德。
意譯
自然的規律不就象張弓開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壓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過滿就減損些,弦位不足就補充些。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第二類 遵循道立身處事三大要點
道的悟察與遵循
原十六章 致虛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註釋】致虛極,守靜篤:儘量使心靈達到虛寂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生長變化,我因此觀察到了它們迴圈往復的法則。
事物的生成變化有其共同的基本法則,萬物也都遵循著這一法則在不斷生滅、變化、發展。自然界中的現象,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諸如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變換,它們都是由自身運動表現出的一種互補、和諧、均衡。自然是孕育這法則的本體,也是萬物返本復初的淵源根本。
【漫談】致虛守靜,並不是說要絕物離人,而只是要求人們排除事物的影響,隔絕慾念的干擾,在主體清靜萬物不足以擾我本心的境界中,透過個人的覺悟來達到非我之偉大,讓自我的界限化為宇宙的無限,讓那個冥想宇宙的心靈也分享這種無限。這時,主體思想便會更切近於客觀世界的本質,就更能同宇宙的本體有所契合、感通,人的精神就會更直接體察覺悟到整體性的道,更深刻地把握客體世界的奧妙,更能洞察覺悟到萬物的共相。就能理解到不能期待從“神”或者其他地方得到恩賜,自身就是“神”的一部分。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