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以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註釋】雄:比喻雄健剛強。雌:比喻柔和謙卑。溪:溝溪,指地處卑下。常德:順應〃道〃而養成的天性。
知道如何作才可謂是雄強剛上,但卻安守雌柔謙下,以至為天下人物所歸往。天下人物所歸往,道之常德仍持守不離,復歸嬰兒一般的淳樸。莊子說:〃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集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範應元說:〃夫剛動則躁進,柔靜則謙下。故知其剛動,則守其柔順。為天下溪者,以謙自處,如溪之善下也。謙下則常人之德不離於身,是以反歸於嬰兒之時,神全而氣和矣。〃王弼說:〃溪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註釋】白:昭明。黑:渾厚,渾沌。式:法則,法式,模式。忒:差錯,差失,偏差。無極:無窮。
知其昭明,守其渾厚,為天下人所式法。為天下人所式法,天賦的常德不會出什麼偏差,復歸於元始時的純真樸實。孔子說:〃彼修渾沌之術者也。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
【漫談】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至糊塗難上加難。”這話與老子之意也類同,這意思是說,人能達到聰明機智難得,而天生本性的淳樸不受沾染的所謂糊塗者也難得。如果能聰明機智地通曉世俗權利之術,卻不動一點機心施為;或者知曉世事往往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故而仍能保持糊塗者之淳樸,這實在更是難上加難之事了。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註釋】榮:榮達,高貴。辱:低賤,卑下。谷:山谷、川穀,指處其卑下之處,象徵寬容謙卑。
知何由可能榮達,但卻持守其卑弱無為,澹泊寡欲,虛懷若谷。莊子說:〃若夫人者,非其志不從,非其心不為。雖天下譽之,得其所謂,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為,儻然不受。天下之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註釋】常德:恆常之德,即天賦的本性。樸:自然、真誠、淳樸,乃天性的本然。
這若似天下谷的品質,卻只需人天賦的本性常德便可足夠,復歸於渾厚淳樸。莊子說:
〃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
恬淡矣。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漫談】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麼?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是卑賤的呢?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它所包含的內容又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夠實現它呢?威爾遜也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社會學家都關心的深層次的問題:“進化論能否提供一個世界觀,該世界觀堅實的足以作為新倫理學的基礎。”後來,他發展了一種論點,即自然界的產物必然是好的,而且應該體現在我們社會的目標中。如果社會生物學使我們不再相信上帝,那麼進化論本身就必須告訴我們生活的目的和行為的方式。
其實老子的世界觀,老子的的社會倫理學,也早就回答了這問題。人天性中的〃樸〃,天下人天性中的〃樸〃,實際上正在告訴我們生活的目的和行為的方式。人類進化本來就是在適應自然中遺傳變異的結果。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也意味是穩定者生存,因為自然選擇的最初形式不過是選擇穩定的形式並拋棄不穩定的形式罷了。人,說到底就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而已。人在自己的生物學天性之外,沒有任何目的。對以上問題煩惱和焦慮是徒勞無益的〃杞人憂天〃 ,而對其欽定方向,反而更會將社會引向歧途,如果我們將其全部置諸腦後,人們的境遇將會更好些。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以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釋】器:器物,器具。官長:官為管理,長為領導。
人們樸實的本性散失,便如同成了各具長短的器物,聖人只好選賢任能,因勢利導,使民心復歸於淳樸。天下大治時,民心渾厚質樸,首領順應自然,無須割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