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部分(第1/4 頁)
如同預計的一般,北韓方面主動站了出來。
僅僅兩天之後,北韓方面就站了出來,發表正式宣告稱,這是一種戰爭行為,如果美國政府允許播出該電影,北韓將果斷採取應對措施。
這份宣告稱,“公然播出褻瀆和暗殺北韓最高領導人”的電影預告片,這是一種“恐怖主義和戰爭行為”,意在“顛覆北韓的國家制度”,“侮辱了北韓的尊嚴”,“為國際社會所不容”。
宣告特別強調,北韓人民的美好生活與最高領導人的關懷息息相關。
北韓常駐聯合國的代表也表示,美國政府應該禁止發行《採訪》這部電影,理由是“片中故事主線涉及到了暗殺金三胖”,他認為允許製作跟發行一部涉及暗殺一個現任主權國家領導人的電影無異於支援恐怖主義,也是一種戰爭行為。
當然,事先早有準備的華納兄弟和《採訪》劇組肯定不這麼快,紛紛站出來回應。
編劇兼主演的詹姆斯?弗蘭科在北韓方面第一次提出抗議時在即時分享上回複稱,“ 一般來說大家並不會因為我一部電影就想殺我,除非他們花了12美刀先看完再說。”
被北韓方面指為“二流導演”的賽斯?羅根在回應時也表現得很輕鬆:“北韓人經常幹出這麼滑稽的事兒……一部喜劇電影而已,能造成什麼威脅?”
整個西方世界都已經習慣了北韓方面的抨擊和“威脅”,在所有人眼中,北韓政府一向“雷聲大雨點小”——就在這幾天,北韓一家國家級新聞媒體發表評論抨擊美國的軍事行動:“形勢很嚴峻,核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抨擊已無用,只有無情的懲罰和鐵拳,才能對美國起作用……”
全世界也都拿這些言論當笑話看。
在如今網際網路集體狂歡的時代,別說是將北韓視為恐怖主義國度的西方世界了,哪怕是一直支援北韓的鄰國,網路上也只是將北韓和他的政府當成用來狂歡的笑料,由金三胖衍生出來的表情符號,甚至充斥於這個國度最熱門的幾款網路社交軟體上。
但北韓的抗議完全被忽視,華納兄弟堅持影片按期上映。
實際上,預告片也在北美引起了一部分爭議。
除了mpaa的分級制度,好萊塢電影業對於情節的設定主要依靠自律,但若電影情節中含有對現實中的人或實體的攻訐、影射,就可能遭到對方的法律訴訟,而情節中如果有對某國現任領導人指名道姓的影射,如刺殺等設計,則可能被認為帶有恐怖主義傾向。
正因如此,好萊塢電影中儘管連本國總統也敢“刺殺”,但通常這些被“刺殺”的目標都是虛擬人物。
基於此,《採訪》中對刺殺物件的指名道姓,在遭到當事人公開表示不滿後仍執意排期上檔,都不免讓人覺得是種“雙重標準”——北韓如今是聯合國正式會員國,金三胖是其法定領導人,對其進行“影射人身攻擊”被許可,顯然奉行了另一種標準。
特別是,現在和未來朝鮮都很難為好萊塢娛樂片提供任何票房收益,這也讓這種“雙重標準”執行得更理直氣壯:當年卓別林拍《大獨裁者》曾被迫更改片名,而米高梅的《赤色黎明》1984年首拍“反派”是蘇聯,2011年重拍後上映前匆匆改成北韓,重要考量之一就是不想因這些“小事”得罪當事國的影迷,影響票房,而這種擔心在北韓身上幾乎不存在。
比如,如今誰敢想任何好萊塢片商敢拿大洋對岸的領導人指名道姓的開玩笑麼?(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和推薦票!
第八百八十四章 駭客入侵
“北韓是敵人”在美國社會仍是種“政治正確”,即便傳統上左翼勢力龐大的電影界也不例外,而北韓當局的抗議,也會成美國某些製片人樂於將這個設定送上院線的動力——更別說,對一部商業娛樂片而言,這樣的風波是最廉價的宣傳促銷手段。
“敵對國的一切都是壞的”這種意識形態和宣傳方式也並非美國獨有,在太平洋對岸,某種神劇熱播的前提就是兩國之間的民族仇恨,北韓電影中也不缺乏“美國角色”,這些人物必然都是反派。
按照杜克和華納兄弟的計劃,接下來該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駭客鬧劇”,進一步擴大《採訪》的輿論影響力。
然而,事情總是會有出人意料的發展。
太陽沉入了海底,飄蕩而來的海風少了點溼熱,多了些清爽的涼意,解除了馬里布海邊的煩悶,偶爾從遊艇上方飛過的海鷗,還會發出幾聲歡快的鳴叫,只是當甲板的燈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