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4/4 頁)
飾演的梅森又帥又酷,我認為那個醜聞滿天飛的肖恩·康納利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議論紛紛的觀眾一個接一個走出影院,將手中的調查問卷交給出口處的華納的工作人員。
“a+!”
“a+!”
“a!”
“……”
這些醒目的評分,讓華納的工作人員精神一振,如果影片觀眾口碑爆棚,那意味著很可能會大賣,直接參與這個專案的人,都會有一筆豐厚的獎金。
出口這邊還在回收和統計問卷,另一邊,大量的影評人和媒體記者,已經走進了附近一家酒店的宴會廳,劇組的幾位主演去了樓上的房間接受記者採訪,杜克則在羅賓·格蘭德的陪同下,遊走在宴會廳中的影評人之間。
有了幾位頂尖影評人的加入,這可以說是電影界頂尖的。
說白了,這無非就是一場公關派對,《勇闖奪命島》是一部典型的商業製作,無論是杜克還是華納兄弟,都不會蠢到在這種暑期檔爆米花影片上徵求影評人的意見,更不會傻乎乎的問影評人對影片未來市場和票房的看法。
誰都知道,職業影評人是脫離大眾市場的存在,在不受公關影響的情況下,為了凸顯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獨特的口味,影評人這個群體向來是大眾喜歡什麼,他們就反對什麼,大眾不喜歡看到的,卻紛紛讚美支援。
在他們眼中,大眾的一定是低俗的,獨特的才是高雅的。
哪怕是好萊塢最愚蠢的電影公司,也不會找一群完全脫離大眾電影市場,又與主流觀眾口味根本不一致的人去預估暑期檔影片的市場前景。
如果一部暑期檔影片真按照影評人的預計和建議去做,在票房和商業上只有撲街一條路。
這一點,杜克很清楚,底蘊深厚的華納也很清楚,找影評人就是放嘴炮和搞鼓動宣傳的,提建議和預估市場,那需要高度專業化的職業素養,影評人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
最能彰顯影評人影響力的,還是頒獎季直衝學院派的各種獎項而去的影片。
“羅森伯格導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