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4/4 頁)
除此之外,影片更多的採用了中景,以及中近景和特寫,比如米勒上尉顫抖的手和士兵緊張恐懼的臉等等,然後杜克?羅森伯格把這些中近景與特寫放在銀幕上和觀眾眼前,使戰爭中的死亡真實到讓人震撼,讓人無法接受。
在這裡,死亡來的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快,沒有不切實際的僥倖,沒有中彈後還活蹦亂跳的英雄,沒有臨死前的垂死反擊,這些死亡段落的放大,輕易就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傳達出戰爭的恐懼、悲慘與人性的沒落。
用戰爭的慘烈,來表達反戰的思想,手法雖然不新鮮,但杜克?羅森伯格做的極其出色。
就算是旁邊的託德?麥卡錫,也不得不承認,杜克?羅森伯格做出了明顯的改變,單以這開場戲來說,恐怕能算成功的改變。
最典型的,就是影片鏡頭的長度,託德?麥卡錫清楚的記得,杜克前三部影片的平均鏡頭長度不超過2。5秒,長鏡頭只能用極其罕見來形容。
而這段戲中,他大量運用了寫實性的長鏡頭,估算平均鏡頭長度應該在7秒以上,雖然這樣沒有了短鏡頭快速切換帶來的凌厲感,卻能不間斷的展現戰爭過程,讓人不知不覺間融入到鏡頭中來,融入到影片中來。
給託德?麥卡錫不同的還有剪輯,那個年輕的導演明顯放棄了以往不遵循任何邏輯的剪輯方式,迴歸到了邏輯剪輯的行列中,影片這段戲不是為了保持鏡頭長度刻意為之,而是在遵循合理性的邏輯剪輯原則,是在一段事情結束或者交代另一組令人關心的畫面時進行剪輯。
哪怕心中有偏見,託德?麥卡錫也沒有從鏡頭剪輯切換中產生被迫接受畫面的感覺,鏡頭剪輯自然而又流暢。
縱使對杜克?羅森伯格的感官惡劣到了極點,託德?麥卡錫心中也不得不承認,這位年輕的導演有了巨大的進步,執導水平甚至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接下來的鏡頭,杜克?羅森伯格在最薄弱的情感表達上使用的手法,簡直讓人刮目相看。(未完待續。。)
第一百七十五章 希望和期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