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國外留學回來,又是陳獨秀極力推薦的資深學者,一到北大就拿每月兩百六十銀元的薪水,這是當時每月只拿兩百銀元的劉文典所無法比擬的。根據陳明遠先生的研究,1919年的一銀元約合今人民幣六十元(按2007年上半年貨幣購買力計算),這樣兩人每月收入相差三千多元。正因為如此,劉文典從一開始就對與自己同齡的胡適充滿景仰與欽佩之情。
更讓劉文典欽佩的是,胡適應對舊派思想的努力與嘗試,也就是胡適後來常常掛在嘴邊的〃再造文明〃。
當時,北大校內宣傳新思想最為積極的是《新青年》和新潮社。新潮社是北大第一個學生社團,〃五四運動〃天安門廣場大遊行就是由這個社團的骨幹成員組織的。新潮社由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顧頡剛、俞平伯等人於1918年年底發起成立,得到了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師長的鼎力支援。新潮社,顧名思義,〃專以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為職司〃。
舊派人物當然也不甘落後。1919年1月26日,北大六位教員、數十位學生,在劉師培家中商量成立國故月刊社,〃慨然於國學淪夷,欲發起學報以圖挽救〃,〃以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為宗旨〃。劉師培與黃侃擔任編輯部總編輯。
作為劉師培早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劉文典沒有參與國故月刊社的活動。由於在日本留學,以及為《新青年》、《新中國》等雜誌撰稿的經歷,劉文典的興趣逐漸轉移到對國外經典科學書籍的翻譯上。1919年前後,他就先後翻譯了德國哲學家赫凱爾的《生命論》、《宇宙之謎》,日本學者丘淺次郎的《人類之誇大狂》、《人類之將來》等著作或文章。
第5節:朋友胡適之(2)
雖然在北大開的就是〃秦漢諸子〃、〃漢魏六朝文〃等國文課程,但在〃整理國故〃這個問題上,劉文典更傾向於新派學人胡適的觀點。1919年8月,胡適在給新潮社骨幹社員毛子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