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去管窺這位老人豐富而艱難的一生。是的,關於他最令人神往的人生段落,依然落定在那些被世人口口相傳的種種傳說之中。
第2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2)
狂傲,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就拿他〃不稱主席〃的舉動來說吧,即便放在今天,亦堪稱動人心魄的獨立文人風骨。1931年12月11日,魯迅先生以〃佩韋〃作筆名,在上海〃左聯〃旬刊《十字街頭》上發表《知難行難》一文,特意談到了這件事:
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教授,因不稱〃主席〃而關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鄉、舊同事、博士當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稱他主席!〃
撇開魯迅借用這件事譏諷胡適的真實用意不說,事情發生三年之後,還能讓他想起並引之為據,足見劉文典此舉的影響深遠。今天的〃狂人學者〃,如北京大學的賀衛方、清華大學的陳丹青、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鳴,似乎就沒有劉老先生這麼好的運氣。於是,名人部落格成了〃狂人日記〃。
〃狂〃其實是一種氣節、一種人格。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對於中國文人而言,莫非〃氣節〃二字,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可能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劉文典後來的一些選擇,讓人們在記憶裡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1943年春,時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劉文典,因教員薪金常常不能支撐家中老小生活,於是接受滇南普洱地區鹽商的邀請,遠赴千里之外的磨黑,〃為撰先人墓誌〃,結果引發清華大學解聘風波。
據說,當初力舉辭退劉文典的聞一多,在聽說雲南大學聘請劉文典後,就不止一次地發牢騷:〃謂幸得將惡劣之某教授排擠出校,而專收爛貨、藏垢納汙之雲大則反視為奇珍而聘請之。〃
聞一多之所以如此動怒,是因為他與劉文典之間有什麼個人恩怨?還是因為他對劉文典此舉〃失節〃實在鄙睨?近些年,隨著一些書信和當事人回憶資料的逐漸浮現,關於這件事的是非曲折,已經日趨明晰。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與人們紛紛認為劉文典〃氣節〃失守有一定的關聯。
當然,〃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站在今天的立場去看,在當時的境況下,劉文典做出這種選擇,實在有一種迫不得已的無奈。自己可以〃吃了上頓沒下頓〃,但總不能老是讓妻兒一道跟著忍凍捱餓吧!聞一多譏嘲劉文典應該 〃度為磨黑鹽井人〃,其實他本人當時也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掛牌刻印賣錢,結果被兒子聞立鶴責問為〃發國難財〃。
可以想見,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窮要窮得叮噹響,每個人對於〃氣節〃的堅守都是異常看重的。其實,劉文典本人又何嘗不是?1948年年末,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與劉文典素有交情的胡適就曾謀劃將他送往美國,併為之找好了〃下家〃,辦好了相關證件,但劉文典的〃狂勁〃又上來了:〃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離開祖國?〃
歷史與今天的距離,往往只是一張紙的兩面。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記憶裡,有一些東西是始終存在的,比如文人的骨氣。因此,〃狂人〃閃亮登場,就幾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保留節目〃。
戰國時期,屈大夫潔身自守,遭遇讒言陷害,兩番被逐荒蠻之地。但他依然且行且歌,嘯傲〃天問〃,放言古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最終自沉汨羅。
東晉衰靡,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自棄官印,〃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在他看來,歸去也是一種歸來,是名利的歸去、靈魂的歸來。
第3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3)
盛唐氣象,李太白寄情詩酒,放浪形骸於天際之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自稱臣是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有一次被天子的姨太太喊去寫〃馬屁文章〃,他佯裝大醉,趁機要求當朝重〃宦〃高力士為之脫靴。
到了近代,國力衰弱,人心思變,各種〃瘋言瘋語〃更是不絕於耳。民國元年(1912年),章太炎在北京好發議論,臧否人物,報章上每每登出的標題都是《章瘋子大發其瘋》。有一回,他居然罵到了反對黨的頭上,第二天,報章上赫然一個大標題:《章瘋子居然不瘋》。
翻檢舊籍,回望歷史,這樣的〃狂人〃還有很多很多:嵇康、禰衡、李卓吾、金聖嘆、陳獨秀、熊十力、梁漱溟、王芸生、儲安平……在歲月的風浪中,這些人或傲然孓立,或慷慨陳言,一心為時代留下無數自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