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複次,毗奈耶經雲:‘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坐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乙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慾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雲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初中分二: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攝決定心藏雲:‘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雲:‘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廑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曾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匯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其中調伏者:謂屍羅學。別解脫雲:‘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雲:‘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懾'怡…臺+龍'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屍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雲:‘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