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4/4 頁)
,頭至四胡同,有多家珍寶古玩店,有人就在這裡建立了“青山居珠寶市場”。
關如水:古先生,您所說的,是珠寶,不是古玩。
古冬楊:老先生,我下面要說的才是古玩。
古冬楊:所謂古玩,是近代人創造的名稱,在古代遠些的時候,現在人所說的古玩,不過就是當時人們觀賞或使用的器物。後來,這些東西一點點的被淘汰,失傳製作工藝,再一點點流傳到至今的,成為稀有之物,又再不能重塑,成為孤物或孤物類的就是古玩。
關如水:有些道理。
古冬楊:而北平,自清朝以來,到民國之初,經營這一行當的,則多在前門外大街正陽橋五牌樓一帶。造假古董的則在起后街,也形成一市。
關如水:古先生,老朽領教了,不過方才我已說過,我對這一行當是門外漢,也向來不做收藏。所以也沒法兒與古先生探討這一行當的奧秘,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古先生今天如果還有其他的事儘可以說,如果沒有,老朽年邁不易久坐。
古冬楊:好,關老先生,晚生今日來,其實也不是想和老先生探討古玩行當,只是慕老先生大名,關家又是城中的大戶,所以前來拜訪,以求日後關照的。更想表達一下心意。
古冬楊將隨身攜帶禮品盒奉上。
關如水:古先生,素無來往,不敢妄受厚禮,還請古先生收回。
古冬楊:關老先生,薄禮而已,不呈敬意(將禮合開啟,裡面露出一方硯臺)
關如水搭眼一看:嗯,好一方端硯,只是不古。
古冬楊:老先生好眼力。確是端硯,也確實不古,所以稱薄禮。
關如水:好,我收下。不過,有一句俗話,叫作來而無往非禮也。我也有一禮物相贈。(對關善耕)善耕,去我的書房,把架上盒中的筆架拿來。
關善耕:是。
善耕到關如水書房中,拿來,遞上。
關如水接過,遞與古冬楊。
古冬楊接看:老先生,好一個碧玉架,也不古。
關如水:識貨。年輕人,你這樣有學問,應是作學問的人。但恕老朽直言,古先生應該將學問用於仁正、善行方面,那功德就是無量了。
古冬楊:老先生,如何以此言教晚生?
關如水:古先生,沒聽人常說嗎?古稀人可觀面相取人品,如一惡人,雖為美相,卻眼含殺機,內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