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3/4 頁)
燒掉那陌生又熟悉的眉眼。
燒掉那陌生又熟悉的唇鼻。
心上那隻剩一點點的惦念,終於徹底煙消雲散。
是他讓那人能藏身於京城,窺探到京城許多重要機密帶回狄國。
他惹出來的禍,總要想辦法收拾掉才行。
接下來的日子裡,謝則安敏銳地發現端王變了不少:端王做起事來更為利落了,有很多事他還沒想到,端王已經把章程都做好。
這樣的狀態一直維持到天氣轉涼,從京城那邊來了幾位行色匆匆、面色沉凝的客人。
那是孟丞相的親信。
謝則安一激靈,忙問是怎麼回事。
來人語氣發沉:“陛下要罷相。”
謝則安說:“理由是什麼?”
來人說:“地龍翻身。”
地龍翻身,其實就是地震。每年其實都有大大小小的地震發生,根本不是人力可控的東西。可趙崇昭要收拾人,用得著什麼理由?他只要透露那麼一點意向,自然有人會幫他做好。
謝則安說:“孟相肯定不止是因為這件事而讓你來找我的。”
來人說:“陛下不僅要罷相,還想收六部之權,建一個制置三司條例司!”
“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是大慶最高財政機構。三司使的權利很大,又稱“計相”,如今是徐君誠管著。
也就是說這個制置三司條例司是準備越過六部、越過政事堂,直接拿過定奪大權!
謝則安在姚鼎言的萬言書中看過這玩意兒,還安排西夏那邊設定過一個類似的機構,結果是西夏經濟如今大半都落入他們這邊的掌控之中。
權利越大、越集中,越容易出事兒。
謝則安沒想到姚鼎言會行動得這麼快。
謝則安問:“是姚先生的意思?”
來人嘆息著說:“對。”
謝則安說:“孟相要我回去嗎?”
來人說:“是的,孟相說事到如今,只盼你能阻止這件事。”
謝則安苦笑說:“我說不定也沒有辦法。”
來人掏出了趙英的旨意與一把長尺。
謝則安一頓。
來人說:“這是孟相讓我帶來。”
謝則安正正經經地接了旨,看著那玉色長尺,不由又想起了趙英和晏寧。趙英臨去前的殷殷囑託彷彿還在耳邊,可他雖然好好地送走了晏寧,對趙崇昭卻並不算好。
謝則安說:“你再等一天,我完成這邊的交接工作再和你們回去。”
交接並不輕鬆,好在謝則安平時沒少讓戴石在旁協助,他可以把戴石暫時留在這邊,等新知州上手後再回京。謝則安處理得很快,第二天一早便和京城來的人踏上歸途。
趙英的遺旨中將他升為太常寺少卿兼中書舍人,太常寺少卿這職位實權不大,意義卻不小,因為太常寺是掌管宗廟禮儀的地方——禮樂、太醫、占卜、祭祀等等都歸它。中書舍人則是侍於君前,負責起草詔書、傳遞政令,原本已經分權給翰林學士那邊的知制誥,不再設定這個職位,趙英卻把它拎了出來。
太常寺少卿和中書舍人都是正五品,知州是從五品,表面上看來這道旨意堪堪讓他升了半品,實際上卻是硬生生把他拔高了一大截。
京官大三品!
就算同樣是知府,在京城當和在涼州這邊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難怪孟丞相這時候才肯把旨意拿出來,這旨意放出去準會炸開鍋。
謝則安已經可以料想自己回京後會是什麼局面。
真沒想到最後他還是靠走後門升了官啊。
謝則安往京城趕的當口,趙崇昭早已知曉趙英的遺旨。孟元紹雖然心中急躁,卻也不能越過趙崇昭行事,謝則安回京任職的事當然經了趙崇昭之手。
趙崇昭沒想到逼急了孟元紹,這位溫和派的丞相居然會拿出這樣的東西。
想到謝則安會拿到趙英留下的“勸君尺”,趙崇昭心頭的火又燒了起來。他倒要看看謝則安回京後敢不敢真的拿它來“勸君”,謝則安要是真敢的話,他絕對奉陪到底!
無論如何,孟元紹暫時安全了。趙崇昭終止了罷相和建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決議,等待謝則安帶著勸君尺歸京。
十日之後,謝則安帶著趙英遺旨抵達京城,求見趙崇昭。
大半年不見,謝則安看起來成熟了不少,晏寧的去世彷彿已經把最後一絲稚氣從他臉上帶走了。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