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3/4 頁)
梁撿說:“你小子還讓著我了是吧?”
謝大郎一頓,搖搖頭。
梁撿沒和他計較,後輩有出息,他比誰都高興。只可惜謝大郎不能說話,要不然謝家又能出一位名將了。雖說這世道名將不值錢,但對於四面藏險的大慶來說,多一個就多一分保障。
梁撿說:“寧兒也在這?”
謝則安點點頭,引梁撿入內。
梁撿見了晏寧公主,單刀直入地問:“寧兒你一向最敬愛你九皇叔,怎麼不住在涼州城裡?”
晏寧公主一僵,苦笑道:“皇叔已經變了,是我一廂情願地認為他還是當年的皇叔。身在皇家,我早該發覺才是的。”
梁撿沉默下來,皇家無父子,何況他們連父子都不是?幸虧還有一個恭王,要不然晏寧兄妹毫無依恃,不知會亂成什麼樣子。他說道:“皇室之中,你們六皇叔是可信的。我與三郎祖父看著他長大,對他的心性也算了解,你和陛下若真的有什麼事兒,大可和你們六皇叔商量商量。”
晏寧公主想到趙英臨去前經常召見恭王和端王。
這兩個人看起來是兩個極端,恭王是諸王之中最有野心的,端王卻是諸王之中最無慾無求的。如今看來,擺足了野心的人反倒坦蕩磊落,無慾無求的人卻藏掖著頗多心思。
人心果然是世間最難把握的東西。
晏寧公主低嘆一聲。
梁撿說:“別擔心,這次回來後我不走了,我來看看你九皇叔到底打著什麼算盤。”
小小的縣衙漸漸熱鬧起來。這並不需要謝則安多操心,他組織棉農收完棉,又派人教授婦女怎麼加工。
忙碌到九月底,許多人家中都備上了棉衣和棉被。
謝則安在外巡視時還收到了棉農送來的棉花蜜,這東西香甜可口,又有營養。他嚐了嚐,覺得很不錯,立刻叫人去那棉農家瞧瞧,看能不能取取經,積攢點養蜂經驗。
這年頭的食物來源還是太單調了些,有錢人倒無妨,想吃什麼都容易,普通人還是連鹽、糖、油這些基礎的東西都吃不起,更別說雞鴨魚肉了。謝則安有挺多想法,但貪多嚼不爛,只能先把最要緊的溫飽問題解決完再說。
他畢竟是個新手,雖然在任上做得不算差,但也不能太自負,路得一步步走。想自己撈錢自己簡單,想帶著大夥一起發家致富奔小康可不容易啊。
謝則安帶著棉花蜜回到縣衙,準備迎接他到涼州後的第一個冬天。
涼州城的人見識了“棉花”這種好東西,它看著又白又輕,穿上之後卻暖和得很。西北的冬天冷得要命,有了它之後卻再也不怕,那刮面而來的北方變成了紙老虎,光有吼聲,再也凍不著人。不知是哪裡起的頭,街頭巷尾的小孩都唱了起來:“花開不為人讚美,花放不求誰聞香。只是獻花送溫暖,只是用花作衣裳。”
這童謠朗朗上口,棉花的好處也不脛而走,傳遍了涼州內外。田嶺縣原本不算富裕,這年冬天田嶺縣的人入城後竟都出手闊綽,置辦了許多東西,旁人問起來,都直誇新縣令的好。
涼州城臨近西夏,本就有不少西夏人越境過來探聽訊息,聽說了這東西,悄悄買了批迴去,獻進了西夏皇宮。西夏皇帝年紀雖小,卻不是個不曉事的人,一看到這東西就憂心起來。向大慶朝廷俯首稱臣是權宜之計,誰願意卑躬屈膝一輩子?可要是大慶那邊越來越富足,西夏這邊人心遲早會散的。
西夏皇帝說:“我們也要種這棉花,那邊有的東西,我們決不能沒有!”他在殿內來回踱步半天,吩咐下去,“把都城的富商都請進來,就說我設宴款待他們。”這些富商雖然滑不溜秋,遇事卻最有辦法,只要許以重利,沒什麼他們做不到的。
第一場雪最先降臨在西北,有人歡喜有人愁。
趙崇昭很快收到晏寧公主讓人送回京城的“棉被”和“棉衣”,雖然宮中有更好的東西,趙崇昭還是歡歡喜喜地叫人把它們換上。等開啟晏寧公主的信看完,趙崇昭心裡又酸溜溜的。
謝則安和晏寧公主被人誇讚的事他都知道,畢竟他的眼睛經常盯著那邊。妹妹和妹夫相處和睦,他本該替他們高興才是,可看著妹妹在信中寫他們在院中架著一個鐵架子、串著肉圍在一起烤,刷上又香又甜的棉花蜜,不由暗恨自己不在那邊,不能和他們在一起。
趙崇昭心中鬱郁,叫人找來蔡東、姚清澤等人,照著信上的法子在涼亭中架起火爐和鐵架和他們一起烤肉。令他失望的是雖然蔡東等人都對他敬愛有加,但總歸隔著一層,沒法像謝則安那樣和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