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3/4 頁)
退,抵在了石柱前。
譚無求沒作抵抗。
恭王饜足之後才離開譚無求的唇。
瞧見周圍計程車兵眼觀鼻鼻觀心,一臉正直地守在原地,恭王笑著說:“我會盡快回來。”
恭王隱隱有預感,回京之後面臨的將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趙英的身體,已經撐不了多久了。
正如恭王猜測的那樣,趙英親筆寫信讓兩個弟弟回來,目的就是交待“後事”。他身體的病根是在多年征戰中落下的,早已是藥石無效的死症,能撐這麼多年全憑太醫院用無數名貴藥材吊命。
趙英很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他本想再撐兩年,把姚鼎言的急進心態扭轉過來,但不久前他幾處舊傷突然復發,連平日裡處理政務都很艱難,更多的,他根本做不了了。
聽說端王回到了京城,趙英很快召見了他。
端王見趙英臉上俱是疲色,行禮之後直言問道:“崇昭沒替皇兄你分擔一二?”
趙英說:“崇昭平時也有幫忙批閱奏章,只不過最近在忙築堤的事,這會兒沒呆在宮裡。”趙英示意端王坐下。
端王說:“我回來的路上見到皇兄你提到的三郎了,確實是個機靈人。”
趙英眉頭一挑:“你和他見過了?”
端王說:“沒說上話,遠遠瞧見了。他在士子裡挺吃得開,許多人似乎隱隱以他為首。皇兄你是準備讓他參加科舉?”
趙英點頭說:“雖然沒有這樣的先例,但也沒有明律說不能參加。”他抬頭問,“你覺得他如何?”
端王說:“皇兄你看好的人當然是好的。”
趙英說:“我準備把‘勸君尺’留給他。”
聽到“勸君尺”,端王吃了一驚。勸君尺是太…祖開…國之初傳下來的東西,勸君勸君,意味著持有勸君尺的人有著“勸導君王”的責任和權利。有這東西在,在位者必須聽從他的勸導,若是不服的話持有者可以狠狠揍他一頓——而且可以免受罪責。
端王猶豫地說:“……這個三郎會不會太小了?”
趙英說:“這幾年我一直把他帶在身邊教導,他比崇昭聰明得多,領悟得也更快。他的心性絕對不是十六七歲的少年能有的,雖然他有很多缺點,但絕對用好勸君尺。”
端王說:“我聽說他和崇昭感情極好,萬一他拿了勸君尺而不作為,皇兄您的苦心豈不是白費了?”
趙英說:“正是因為他和崇昭感情好,他說的話崇昭聽得進去,我才會這麼決定。”他篤定無比,“我知道三郎絕對不會讓我失望。”
端王無言。
趙英說:“但光靠三郎當然不行,我把你和淵停都找了回來,就是為了再好好商量商量。崇昭脾氣太橫,必須有人能在某些時候攔得住他。”
聽出趙英話裡的含義,端王心中一凜,說道:“皇兄你正當盛年……”
趙英說:“這句話我不信,你也不信。九弟,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希望你能幫我,也希望你能幫崇昭。”
☆、第一一一章
謝則安並不知道風雨將至。
他見到了一位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
第一次見面時那人還是開書肆的窮酸老闆,老婆是個屠夫的女兒,有這一把厲害的殺豬刀。
這次再見面,書肆老闆的氣度已大不相同。他是帶著縣中寒門士子來參加科舉的,瞧見特意為士子而設的“四時居”,書肆老闆一下子想起了當初那個半大少年。仔細一打聽,便知道“三郎”如今有多了不得。
書肆老闆輾轉良久,還是登門拜訪謝則安。
謝則安好友雖多,這樣正正經經遞帖子的人卻少,他想了半天才想起當初的萍水相逢,連忙把人迎進院內。
書肆老闆說:“小謝官人果真不一般。”
謝則安見到書肆老闆也有些唏噓,不知不覺他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六年多。那會兒他想看書識字還得去書肆裡頭“白蹭”,根本買不起書。他說道:“您給我送的幾本書我還留著呢,您沒被您家娘子罵吧?”
書肆老闆說:“她也只是恨我沒出息,我按你教的路子去做,萬事都順利多了。”
書肆老闆說:“我來是想叫上三郎你一起去拜訪我的老師,希望你不要覺得我提得太冒昧。”
謝則安訝異地問:“您的老師是?”
書肆老闆說:“我的老師姓古,自號野翁,目前定居在南山腳下。”
謝則安吃了一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