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第2/3 頁)
術培訓,學完說明書和生產安全條例的才許買!
宋時眯了眯眼,雖無太大的動作,一身氣勢卻幾乎充塞斗室。在旁編寫新講章的桓凌彷彿被他凝如實質的氣場撼動,停筆抬眸,問道:“時官兒有什麼打算?”
他還有許多內容待改成當世學子熟練的講解方式,更有成捆的練習冊和卷子要發給學生們鞏固所學。但宋時在跟他說話,那其他一切都可以往後推。
桓凌撂下筆,宋時卻過去替他拿起來,塞到他手中:“咱倆這小日子過的,還有什麼必須自己打算的?眼下只是要替下面職工、追隨咱們讀書的學生們打算打算。
要只是依著朝中眾位大佬的意思,把蒸汽機拉到京裡——哪怕裝四個輪子開進京裡,得到褒獎的也只是他們倆。然而那些學生和技工拋家舍業地來此追隨他們,冒著爆炸、燒燙傷的危險日夜趕工,總不能讓這些人默默付出,無人知曉吧?
宋時捻著師兄耳際一縷不大服貼的髮絲,繞在指尖把玩,湊到他耳邊說:“咱們入京獻機器時,也叫他們寫幾篇文章總結一下這陣子的工作情況,咱們捎進京請戶工兩部上官看看。”
這些學生跟著他們讀了這麼久的書,也該有寫出一篇三千字小論文的積累了。
眾人工作重點不同,從前每次實驗都有詳盡的實驗記錄,拿著資料肯定能寫出各有亮點的論文。
開頭或結尾處寫一寫他們在這次蒸汽機制造和機床改造中做出的貢獻,至少能換個聖旨表彰中的“某某人等”。要是能再把蒸汽動力機械的發展前景描述得動人些,這麼些個官員、學生同時上書,說不定還能從戶部多要些經費……
他這想法是不是太功利些了?
宋時有意自省,他師兄卻不讓他省,側過頭在那隻卷著自己髮絲的手指上蹭了蹭,讚許地說:“此事非唯為咱們小家之利,更是為天下人牟利。天下事自然該由朝廷牽頭,你我已是化外閒散之人,豈得還像做親民官時一般自行籌款?”
他順手握住宋時的手,輕輕摩挲,神色沉穩而睿智:“這些日子只忙著造各色機器,帶他們做力學計算類的作業多,寫文章的時候少了,也實在該讓他們寫幾篇,梳理這陣子所學所見所思。“
不光學生們該寫,那些用自己的雙手和簡陋的手搖、腳踏車床切削出堪比機器般精度的零件的工匠也值得一篇論文。他們自己或許不會寫文章,但經濟園裡有同樣工人出身,讀過職校,又懂技術又會寫文的人可以幫著他們完成這篇揚名之作。
按貢獻來說該把工匠放在第一作者,代筆者算第二作者。不過方今天下仍是講究士農工商四民之別,若將工匠的名字壓在讀書人前頭,代筆者和身為士子的讀者心裡只怕都意難平。
還是單由主筆之人署名,將工匠名加在標題上,寫某某匠人工作報告好了。
宋時一面說著話,不知何時蹭到了桓凌椅子扶手上坐著,拄著下巴說:“也得給他們培訓一下論文寫作方法,別寫出來都是一片頌聖之聲,看不見具體工作方法和資料。“
頌聖是免不了的,但專業部分要寫得有專業性,經得住後人反覆參考的。
且不說這些文章對工業發展的貢獻,萬一以後再有個像他這樣的穿越者,穿越後要照著這個論文復原技術的,買了文卻看不見資料,豈不要吐血?
他這個穿越前輩如今過得不錯,也是託了能看到前人論文的福,有餘力幫後輩做個準備就幫一把吧。
他盡顯前輩風範,就地籌劃起了論文庫、論文索引等事。
桓凌就愛聽他說這些,含笑附和:“那就把這兩天的課考改成寫文章,咱們正好也要給朝廷寫表章,邊寫邊替他們修改吧。”
改完了刻印出來,先往京裡開個工作報告會揚揚名,留幾套在渤海這邊的藏裡供後來的學生們學習,再往漢中學院送幾套,最後再找個建陽書商出普及版,銷往各地。
蒸汽機的發明就是工業革·命的起·點,說不定這些文章能被學習、引用到五百年後呢,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寫出能經得住歷史考驗的文章!
可憐學生們正沉浸在造出蒸汽機的激動餘韻中,等著能再和桓院士多互吹一陣——或者一塊兒吹宋院長,順便聽桓院士褒揚他們兩句也好。卻不料想一進教室,便見兩位老師同時站在臺上,笑吟吟地恭喜他們。
恭喜他們做出千古未有之物,將成名垂千古之功。
所以……為了讓他們的名字不只在史書中佔個“某”“等”的字樣,他們所成的事業只留下一句單薄的“參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