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第1/3 頁)
蒸汽機的好處,是經過歷史驗證的, 更是肉眼可見的。哪怕它提前三百餘年現世, 生在不大注重生產力的農業社會, 從它一誕生開始, 就註定萬人矚目。
巨大的、閃著鋼鐵光澤、隆隆作響著伸出許多鋼管連線到同樣龐大的機床上的機器, 令人望而生畏。可它能帶動輪軸, 推動機床車出的精巧的螺絲、鏜出的渾圓的爐膛、軋出的規整的鋼板、紡出的精軟棉紗、織出的寬幅厚布……
看到流水般產出的東西,所有對大型機械的畏懼都化作了喜愛。
經濟園開放參觀沒幾日, 《濱海經濟報》的投稿箱就被詩詞文畫淹沒, 再過不久, 這些大作又飛進了詩人在京在外的親友、師長、同年同窗……的書房。
到這一波參觀結束, 桓凌帶著學生重新調整機器, 宋時為開蒸汽機制造廠進行新一輪融資之際, 那些滿載讚譽的詩詞文章、如實描繪蒸汽機也流入了諸位京堂的案上。
戶、工兩部早派了人在經濟園裡學習, 一月一見他們的考核文書,自然深知蒸汽機的好處。而別的部院也不難明白——再是自幼讀書, 不通俗務的官員, 看見詩文中所載的蒸汽動力紡織機, 也能算出它帶來的巨大財富之利。
尋常婦人織布,三五日方可得一匹,而這蒸汽紡織機一個時辰便可織出六尺有餘。又不要需人坐在前頭時時投梭織布,更不要吃喝歇息,只靠蒸汽機帶動巨輪、飛梭滾動便可不停織出布料。只消找個會紡織的婦人盯著織機運轉,不時理理線、投投梭, 一日間至多可斷七八匹布。
有這蒸汽織機相助,一人一年竟可織二三百匹布,擱在松江、蘇州這等地方說來也是神話一般!
且這布料寬幾倍於常幅的棉布,更方便裁製衣裳,質地更精細緻密,厚軟光澤,遠勝於機工所織。
布料和其他的東西不同,自古以來就與銀錢通用,百姓家撕下一塊布就能換衣食的。尋常梭布可值四錢五分銀子,這種蒸汽機織的布就該值八、九錢。只算他日斷五匹,也有四兩多銀子,一年便可折銀一千五百兩上下……
一斤鐵才幾分銀子,那蒸汽機就是拿鐵打成了實心的,一年也折得過來幾臺了!
老先生們不管機器難做不難做,只按著自己心裡的經驗算帳,都算得心中火熱,恨不得天下織婦家中都有一臺蒸汽機。再遠一步,又恨不得宋桓二人立刻給蒸汽機裝上鐵腿,下田耕種出畝產萬斤的神谷。
這麼好的東西,豈能叫它只流落民間?
雖然宋時跟桓凌早辭了官,可身為皇親、還在官籍,老大人們心裡也沒真把他們當成普通的致仕官員。於是下書叫他們弄一臺蒸汽機和相配的機器進京,叫部院眾臣看看此物真容。
這就是要他們回去彙報工作了。
宋時拆閱遍京裡寄來的書信,也正要向朝廷做個總結匯報——
蒸汽機雖好,朝中袞袞諸公既不能親眼看見,也不能切身得利。哪怕知道它能提高生產效率,也不會像他們這些日夜泡在廠裡的人一樣看重它。所以他要為蒸汽機正名,還要給自己和學生們要下應得的榮譽。
宋時是做了多年民營企業領導,後來又躋身封建官聊階級的人,別的可以不熟練,卻是一定要熟練怎麼在上級面前把工作彙報得漂漂亮亮,要下更多好處的。
當然得把蒸汽機搬到京城,讓朝廷、不,還得讓當今親眼見證它的偉力,自上而下推行才好。先向聖上和朝廷大佬彙報了成果,再登報宣傳蒸汽機的實用性,生產成套設施推廣到各地工廠……
宋時想到這裡,又信筆把最後一樁業務輕輕抹去。
當今雖然沒有電視、收音機,更沒有全國性的新聞媒體,可訊息不知怎麼都跟自己長了腿一樣,幾天就能傳出八百里。他們的蒸汽機還沒來得及獻入朝中,門外就蹲守了三十來家各省鉅商大賈派來的掌櫃,向他們訂購蒸汽機和配套的機器。
再過幾個月,等蒸汽機和配套機械運轉平穩了,工人的維護修理技術也鍛煉出來,只怕門口這片廣場都不夠蹲了吧?
宋時稍稍感受到了流量明星被粉絲追捧的苦惱,將手中墨筆扔下,深沉地嘆息:“身是壟斷資本家,何用為推銷之事!”
上輩子做旅遊業時從設計到銷售旅遊線路都是他一手包辦,累得自己過勞死,這輩子他可不幹了!
他們小師兄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高工,他是整個專案的負責人,想求購他們的蒸汽機就得親自上門!光會送銀子都不行,還要有誠意的,主人家親自帶著員工來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