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4/4 頁)
件真品?
這不科學呀!
難道王明正真是業界良心?
周夏頓時有了興致,他倒想看看,究竟是他眼力出了錯。還是王明正真的良心未泯,捨得拿真東西,而不是那些高仿品出來忽悠人。
草書雖然不太好辨認,但也得硬著頭皮去做鑑定呀!要是等下蘇曉茹問,師兄這上面寫的什麼啊!回答不上來的話。那得多丟面子不是?
周夏也就平心靜氣,認真研究。
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結合前後文,方才弄明白。邢侗這草書的內容是什麼。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所幸周夏的古文造詣勉強還算過得去。要文言文不好的同學,還真認不出來。即便認出來了,這該如何斷句解釋,也是糊里糊塗的。
周夏得以弄明白,還有一個原因,這幅書法所臨摹的內容,在書法界可是相當有名氣的。
邢侗就是臨摹王羲之的《逸民帖》,講王羲之由於友人來信勸他出仕,他的回覆,說是相當逸民,不願入仕為官的態度。
這逸民帖的內容,翻譯過來大致就是“我上次東行,略見當時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隱居當逸民的想法已經很久了,您怎麼又同樣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簡直像夢話一般!沒有機緣見面,甚為感嘆,書信中何能盡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推崇,臨摹者不計其數,可以說,在書法上,絕大部分人,一輩子的時間都用了在臨摹上,只有極少數人能跳出前人的侷限,開創屬於自己的新格局。
周夏也深刻地意識到,他自己的一個弱點,在書畫書法作品方面,還是基礎太差。
倘若讓一個從小練字的人,比如徐耀輝,或者就算他的女兒徐柳欣來,恐怕也能一眼就判斷出來,這幅作品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經常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對此的瞭解,肯定要比周夏強得多。
但周夏並不懊惱,因為他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也不能改變過去的種種,將來的話,他可能還是沒有時間去練字。但這並不妨礙他用心來欣賞這樣的作品,他相信,只要勤于思考,並不斷積累經驗,他終有成為真正鑑定大師的那天。
現在,抱怨無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用系統,先把這幅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