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住,也正是因為,張瑞圖身上,還掛著“閹黨“的牌子。
這個周夏倒是能理解,政治嘛!也就那麼回事,在那時候,不管是閹黨,楚黨,還是東林黨之類的,都不是什麼好鳥。相對而言,周夏對那些東林黨人,好感度更差,嘴炮無敵,節cāo全無。
拋開這些不談,周夏覺得,這幅桃huā源記的草書,和張瑞圖的風格還是相當類似的。
這作品上面的款識,鈴印,鑑藏印,也都很多,雖然有些是周夏所部認識的人的藏印。
如果真要對這幅作品,做最為完整準確的鑑定。
周夏所需要準備的東西,和查閱的資料就有很多。
首先,最好能找到一昏張瑞圖的真品作為標準,進行逐一的對比分析,書法風格,落筆的習慣,筆鋒的運用,墨sè的清淺等等。
除此之外,他還得對上面所有的印章,包括張瑞圖自己的鈴印,以及後面有收藏家的藏印,都做出最準確的鑑定。收藏過這幅作品的人,也得一一找出來,看這些印章,是否和他們曾經收藏過其他作品上的印章想符合。
這無疑是一項艱鉅而重大的任務,沒個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沒辦法搞清楚。
最為糾結的是,周夏在短時間之內,還沒辦找到張瑞圖的真跡來做對比。他這也還是第一次見到張瑞圖的作品,要草率做出鑑定倒是很容易,但〖真〗實情況如何,那就只有聽天命了。
從主觀感覺上講,周夏認為,這幅作品應該是真的。
但如果有人刻意作假,或者是非仿作,而是後人用心臨摹的話,也是能做到這樣程度的,周夏在書法方面的功底還沒修煉到家的情況下,鑑定不出來,也不算什麼丟臉的事情。只要他以後更加努力就行。
但眼下,卻沒有那麼多功夫讓他去查閱資料,周夏也就請出萬能的系統來做鑑定,看看這幅作品,究竟是什麼年代的。
倘若真是1624年創作的話,那就基本可以確定,這是“閹黨“張瑞圖的真跡。倘若不是這年創作的,那就毫無疑問,是仿品無疑。
系統很快也就給出接過來“該作品創作於公元1624年。”
周夏有些驚訝,還真是“閹黨”作品啊,不知道和當初魏忠賢的長生碑上的字跡,是否一樣,這還真是值得琢磨。!!!
第九十五章遺憾
說一千道一萬,做鑑定,到最後都要給一件給估價。
周夏對張瑞圖的作品之前的各種拍賣紀錄並沒有什麼印象,但那些東西,也只能作為參考價格,到古玩市場上的話,最起碼,先打個七折再說。
就從張瑞圖這人的知名度,已經這件作品的尺寸,字數的多少來看,周夏估摸著,十多二十萬是跑不掉的。
關鍵,還得看購買的人是不是真心喜歡他的書法,真喜歡的話,往上溢價幾萬塊,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這篇草書的內容周夏倒是蠻喜歡的,但這草得連他都不認識的“奇逸”風格,卻不是他喜歡的那種型別。倘若周夏自己買的話,給個折中價,十五萬頂天。
至於徐耀輝看不看得上,肯出多少錢,那就另當別論,周夏只需要將他自己的鑑定結果傳達給他就行。
周夏也藉著這難得的機會,對張瑞圖的書法特sè以及風格,進行一番總結,以後再遇到他的作品,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要知道,像這樣一件真品,能遇到的機會其實並不多,如果價格談不攏,不買的話,以後恐怕就沒再遇到的機會,得好好把握才行。
好在周夏現在的記憶力比過去強了不少,看過的東西,就像是存入資料庫中,以後需要的時候,調出來做對比就好。做鑑定就是這樣,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比拼,誰腦子裡的資料庫中存貨多。
然後。周夏才轉向另外一幅書法作品。
這也是一件草書。
和先前張瑞圖的草書一樣,這幅作品也讓周夏有些想拿豆腐一頭撞死的衝動。
乍一看,還真難辨認出來,到底寫的是什麼鬼東西。
“張瑞圖鬼畫桃符。這邢侗又搞什麼鬼?或者,真是自己欣賞水平太低的緣故,看來,以後得多欣賞欣賞各類名家的草書才好。”周夏在心底暗自吐槽。
不管怎樣,這鑑定總還是要做的。
周夏當前也就不去管他到底寫的什麼,先做紙墨的鑑定,出乎他的預料。這幅作品的紙墨表現,和先前那幅張瑞圖的桃huā源記。如出一轍,都是相當有時代氣息的老東西。
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