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第1/4 頁)
“呵呵……”曾國藩笑了,接著又搖搖頭,“杜先生,您可是太不瞭解我們今天的天朝了,我甚至懷疑,像您對我們這樣的陌生,你們的所謂朝廷怎麼還會派您來談判。”
曾國藩收起笑容,掃視著對面的滿清代表們,“我們不尊孔,但是我們也不反對孔孟。孔孟說的對的,我們都在繼承,錯誤的,一概不予理睬。不僅不理睬,還要告誡全天下百姓,都要謹防走入誤區。但是,我們不會焚書,更不會像你們的聖祖爺修編《四庫全書》那樣去摧毀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我們天朝歷來是怎麼說,就怎麼去做,絕不會像你們的所謂聖祖爺,掛羊頭賣狗肉。尊孔推聖?你也太高看你們的主子了,他們不過是迫不得已而已。倘若我們漢族不是擁有幾萬萬龐大的族群,不是擁有他們永遠也不會擁有的燦爛文化史,我們還能有今天坐在這裡的機會?滿清巴不得叫我們整個民族毀滅。老天有眼,歷史造就了我們,又毫不吝嗇地給我們派來了兩個偉大的領袖,我們尊貴的安、寧二王殿下。如果不是如此,再叫你們奴役這塊土地五十年,我們中華的文化還會存在嗎?我們天朝從來不提倡大漢族主義,天朝的官員、天朝紅軍中,執掌重要權力的各民族兄弟比比皆是,天朝一視同仁。但是今天,作為一個漢人,我為有你這樣的同類感到羞恥。”
說著,他把目光由杜翰轉向僧格林沁,“我剛才說了,如果不是我們漢族先天所具有的種種優勢,我們這個民族就會像今天的蒙古族兄弟一樣,逐步走向滅亡,甚至比他們更慘。”
入關後清王朝所實行的民族等級制度,凡是在座的雙方代表,沒有人敢說不知道。他們把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許多重要職位,都規定為只能有滿人才可以出任的所謂“滿缺”,並專門開設了一種促進滿人致仕的科舉考試。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漢人復興,清王朝長期實行的是嚴格的民族隔離政策。他們建立起滿洲封禁政策,不允許漢人移住其王朝的所謂“龍興之地”。清王朝的八旗制度,雖然最初並不是專門為了牽制、防禦漢人而設定的,但是在入關之後,卻成為了清王朝統治中國、牽制漢人最重要的力量。正因為如此,八旗制度不但一直沒有被削弱,反而經過多次的有針對性的改造,而不斷得以強化。
八旗中固然也有著所謂的漢軍八旗,但是不要忘記了,八旗既是一種政治、軍事組織,又是一種生產、生活的組織,八旗組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其中自然類似包括禁止旗人與非旗人之間通婚的等等民族隔絕政策。因此,八旗制度實質上已經具有民族集團的性質,致使很多旗人只知其籍貫為是否在旗,而根本不知其民族為滿還是為漢。
對漢族的民族隔絕政策,早在康、雍、乾三代,在蒙古、西藏和新疆的問題上,表現的尤其明顯和突出。
蒙古、新疆、西藏陸續進入清王朝的版圖,單從“新疆”的命名就可以看出來,清王朝認為這是由它帶來的新領土。因此,在處理這三個地區最根本的思路上,清王朝是將它們當成是滿族的領地,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領土,故此嚴格禁止漢人移居其中,並將當地原有的人民,看作是他們滿族統治者的屬民,而禁止其與漢人間的相互接觸,甚至明文規定當地原住民不許學習漢文,嚴格禁止中華文明在這些地區的傳播。
在這些地區,清王朝採用了與統治漢人地區截然不同的政策,他們基本上保留了那裡傳統的社會制度,給當地原住民以相當大的自治權。清王朝還有意地製造了一種相對漢人,滿族與蒙古、藏族、維吾爾族才是一個鋼鐵政治聯盟的印象。兩個簡單的例子即可以揭示以上的論斷。清王朝在頒發給當地官員的關防上,所刻印的只有滿文、蒙文、藏文與維吾爾文,而絕對不會刻上漢文。而上述三地權貴在朝見滿清皇帝時所走的路線,也要經過皇帝的再三斟酌,儘可能地避開中原地區,甚至是所有的漢人地區。滿清皇帝接見蒙古、西藏和維吾爾首腦的地方,最主要的不是紫禁城,卻是在地處長城之外、蒙古境內內的承德。這種“接見”的目的,就是要確認雙方的政治關係,在更大的程度上與“會盟”似乎並無區別。
在清王朝的法律制度上,還就這三個有別於“中國”的特別地區建立了起獨自的法律體系。他們在中央六部之外單獨設定了所謂的“理藩院”,專門來處理與這三個地區相關的事務。他們將西藏地區的最高官員“駐藏大臣”、新疆地區的最高官員“伊犁將軍”等重要職務,都規定為了“滿缺”,將理藩院的所有職務也定為了“滿缺”或“蒙缺”。很顯然,滿清王朝制定的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