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我考完試放假了就來同學家玩,我記得你老家也是這裡的,想看看能不能偶遇你。”
“呵呵,這麼想念我啊。”小美開玩笑的說到
“你怎麼知道我的想法。”林好似被看穿了似的尷尬的說到
“窗花給我留著沒。”林笑著問到
“放心,多呢,隨你挑。”
圖圖放假了,他還在工作還是怎麼,小美心裡想到。
我對你千般好,抵不過她的回眸一笑。
第十五節 新年。
過了二十九就到了除夕,爺爺的生日在除夕的前一天。
年二十九的晚上好多禮花飛向空中然後散落,小美站在教堂前觀望著美麗的夜景。(小美的家裡是基督教徒)
教堂中的那些畫像也換了新衣,教徒的誠心的朝拜,之後孩子們穿上華麗的衣衫翩翩起舞著。
還未等表演結束小美一家人便開著車像城市的家裡出發了。
急匆匆的趕回去,還是因為除夕夜裡那八點開幕的《聯歡晚會》。
每一年的晚會,家裡人都捨不得錯過,小美最愛看的還是小品。
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手機喧鬧著,爸爸媽媽每次過年收到那麼多短暫,小美心裡想著。
小美拿起手機開啟扣扣訊息向好友們發去了祝福,同時也收到了同樣的祝福。
守夜守到了凌晨,
開啟空間在凌晨時發了說說,還給重要的人發過去祝福。
“小美,、小帥,你們倆個和我下樓去一起發禮花炮。”爸爸說到
小區規定不可以發大炮,既危險又汙染環境。
昏昏沉沉的倒頭就睡。
初一的大清早,開著車向老家出發。親戚過年時就會回老家,不變的傳統禮儀-拜年。
“先給天主拜年,”奶奶說:“你們沒趕上早課。”
向奶奶、爺爺、叔叔、嬸嬸拜完年,
“紅包拿著。”爺爺說到
“我長大了,紅包就不拿了。”小美說到
“在我們眼裡都是孩子,拿著拿著。”
爸爸媽媽出去拜年了,
奶奶家裡人來人往,
為什麼那麼多人給爺爺、奶奶拜年啊,小美坐在床上很無聊想著,或許是他們輩分大。
明天是初二了已往小美都是和那個少年還有其他幾個人姐姐打撲克牌,現如今已婚配的他還會再來?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如何來的呢?
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
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更加難受。
他一到家,登門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可是張仲景心裡老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冬至到了,他讓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凍傷。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著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著彆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餃子又叫“交子”,據史料記載這名稱的來歷與我國大年三十夜食餃子的習俗有關。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農曆中最隆重的節日,大年三十晚上,有守夜辭歲的習俗。守夜辭歲的活動在各個地區都有所不同,其中最普遍的一種叫包辭歲吃。它是指在大年三十夜把備好的肉、菜剁成餡,其中的肉和菜諧音為“有財”,因此在剁時往往要弄出大的聲響,讓左右鄰居聽見,餡調好後和麵擀皮將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點時下鍋煮熟全家共食,這就叫包辭歲。
按舊時天干地支的計時法,午夜12點為“子”時,又稱“子夜”,子時鐘聲一響人們便由舊的一年邁進了新的一年,稱為“更歲交子”。習俗中在子時吃的這種帶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