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細細讀通,有現今實際領兵作戰,治政一郡經驗,再來讀這種兵書戰策自然是極易知其涵義,與先前劉曄自己於代郡自學時不可同日而語。
第五日,劉曄再拜訪,果然司馬徽細毫不提及背書之事,只是隨意提問,看他知否其中精義所在。一個時辰問話,劉曄皆是對答如流,讓司馬徽一向古井無波的臉上都顯露出幾分笑意,大為滿意,著他回去好生休息,次日再來。
第六日,司馬徽著童子收回兩書,再送上兩冊《司馬法》,《孫臏兵法》……
如此往來,不過一月間,劉曄大開眼界,其中許多珍奇孤本,無論兵書策略,治國要術皆有所涉,自與先前劉曄尋找之少數幾冊不甚出名的兵法大為不同,這時候書本因為印刷術所限,流傳極少,故而後世多有遺失。
同時,劉曄也對司馬徽這種似乎漫無目的,全盤涉獵的教導方式感到奇怪之極,畢竟治政也好,兵事也罷,謀策才算是他想精通根本,偏生於這一道,司馬徽從未提及片語。
襄陽大城,華佗行醫一月來,自是終日忙碌不斷,看此情形,卻需得再兩月時間方能勉強應付完畢,再考慮行往他處。如此一來,劉曄這連續的兩月時光過得勞累卻是充實無比,他也漸漸現,隨著司馬徽似乎全無系統的提問,他自己對於治政,或是統御兵事水平每日都在提升,這種進步帶來的滿足感讓他更是深陷其中,每夜都輾轉反思,良久方才睡下。他整個人也隨著這般風塵僕僕的奔波雖見精瘦卻更顯成熟。
……
再過得一月,華佗在此處行醫已是名聲遠揚,人人皆以“神醫”稱之,對於每日皆能看到的劉曄,知其為華佗弟子,並且醫術漸長,時常替人診治,故皆以“小神醫”喚之,倒讓典韋聽了大笑不已,很是服氣劉曄能有如此恆心毅力,與他關係更見親近。
如今卻是快到典韋滿約離去時刻,劉曄這一日間,拉典韋於一旁問道:“典兄身手不凡,實為英雄,如若還算看曄順眼,以後就隨著我一道闖蕩亂世如何?”
說完劉曄便眼中滿是希冀地看向典韋。
“子揚,典某稱不上英雄,只能算得一莽夫耳!然汝之為人這兩月來某看得真切,自然極是願意投入麾下盡綿薄之力,就算能護你周全亦行。”
說過這裡,典韋卻是臉上現出為難表情道:“然而,典某為劉氏報仇殺人,其子勿忙中未曾安頓妥當,只寄於一戶人家處,值此年月實是放心不下,卻需得回去帶他一起,這才能了卻心願,再無他慮。到時典韋直接便往北地投效,靜待子揚歸來如何?”
“典兄如此重義,曄當然不能令你為難,就這般說定,到時你只需直投幽州代郡,若曄不在,你可找郡守蔡邕,或是郡丞田豐,直說是我劉曄意思,他們自會為你安排妥當。”
劉曄聽得如此,自然心中大喜,像典韋如此重義之人,只要有了承諾,便不需擔心其它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這位猛士加入,現今兵員已達三萬的代郡實力更強,已有與公孫瓚直接相拼實力,當然現在戰力肯定還比不上公孫瓚屬下歷經無數大戰的精銳,可用來在地勢多險峻之處的代郡已足夠自保,劉曄所作這萬一退路已算功成。
當然,若是能不用上,劉曄自然更加高興,“凡事謀定後動”這才算是正道,同樣也是劉曄一直奉行的處事準則。
現今的他早已不是剛入三國那個愣頭青,特別是再經過這兩月間司馬徽這種看似無甚道理,實則極有用處的教導下,在這一刻劉曄腦中一個念頭已經完全明瞭——
從他附身劉曄這位漢室宗親開始,留給不想稱王爭霸的他的面前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非此,不得重用只是其次,多數情況身家性命只怕都難以保全了!
這一天,是公元一年八月十八日,很有意思的數字……
【10】袁紹公孫戰磐河 趙雲荀彧皆定心
同樣在這一日,冀州袁紹軍營中來了一位十九歲的少年,他投軍後被安排於營中打掃雜物,三天皆是如此,少年心下嘆息,夜半離營而去,投現在北方兵力最精強的公孫瓚而去的名字是——趙雲!
為什麼他直接來到袁紹營中呢?原因很簡單,韓馥接到袁紹暗下送來的密報,言及公孫瓚圖謀冀州,一下便慌了手腳,想公孫瓚何人也?早年便與孫堅,陶謙一道在張溫手下帶兵,參加征討羌族,邊章等數次叛亂,戰績彪炳,豈是他糧雖足然兵不強的冀州所能抵擋?
可憐韓馥又不聽沮授之“告劉幽州,請其約束公孫瓚”之計,取荀諶,辛評“迎袁紹,使其助之退敵”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