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頁)
說文武能奪魁者,便是不願意入仕從軍,老爺也會答應他一個合理的要求,以此來吸引有才能之人參加。初定為每半年舉辦一次,再過十天到得十五這望日便正式舉行,時間也是三到五天。琰小姐本就才學不輸於鬚眉,若是……”
秋紅說得眉飛色舞,如此這般細說一通,不僅是蔡琰聽得愁眉盡展,憧憬那般別樣景象,便是萍兒都覺得心中起了一股衝動,居然也主動勸起蔡琰來!
於是,後世被津津樂道的一樁趣美之事,就因為三個或懵懂,或大膽、無知的女子一番計定正式拉開帷幕……
不將劉燕接到薊城,自然是有原因的。初次平復幽州,局勢現在還顯著有些動亂,對於士族的拉攏分化也處於最初之時,便是劉虞以及原本他手下心腹的親屬都是處於代郡,劉曄也先有與眾人說明,需得過些日子外城築好後,再去迎回不遲。
而先“施築城”轉移流民無糧無地的矛盾,然後再辦這個“文辨武鬥大會”吸引賢才,並著給軍中將士一個榜樣,豎立劉曄手下趙雲,張飛,典韋等人威信,加強軍隊凝聚力,並著最主要的吸引文武文才,起到一個另類科舉、武舉相結合之效果。
這也是劉曄時刻在結合後世所知歷史,探索適合於當代政治路線過程中,偶然靈光一閃想到的主意。
春、秋兩季舉辦,不僅給了軍中心腹將領壓力,也給了散落民間,有心出力的人才機會,而選拔原則又屬於寧缺毋濫,比諸於曹操實行的“惟才是舉,來者不拒”自然更多了一些合理性,且不會立即觸動士族利益基礎,使他們群起對抗、暗下添亂,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這個想法一出,無論是劉虞,還是荀彧,田豐,戲志才都是大加讚歎,對於劉曄的才能再多了一分肯定和服氣,並且參加議定細則,出選考題等等事宜。
只是,他們同劉曄一樣,都不會想到這屆名傳千古的“始興科舉”盛事,就因為前面原因出現了一個插曲……
【06】劉曄親持開幕禮 註定無用第一天
初平三年的三月十五日,薊城效外山野大批桃樹上的花蕾依舊如往年那般漸次開放,粉紅相間,豔麗繽紛
但是今年薊城中的名門士子、大戶小姐們卻沒有如往年那般結伴效遊踏青,欣賞這百看不厭的風景,這又是為何?
有大戰剛罷不久、局勢稍顯不穩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新任幽州牧劉曄公告布的“文辨武鬥”會試,正是在今天正式開始,士子名媛們自然是對這從未有過的舉措感到新奇不已,紛紛或乘車馬,或在僕役環拱下來到設在薊城東區,原來的一座佔地數畝的守備大營所改置的會場中,頓時讓這裡一片車水馬龍,顯現出從經戰亂之後少有的熱鬧景象。
開幕祭禮由劉曄親自主持,在辰時五刻他身著莊重的禮服,身後跟著一眾亦是禮袍在身的心腹文武,依著司禮官各步唱禮,分祭天君,直紛擾了兩個時辰,這才算完定。
劉曄自己對這種祭祀過程當然是感覺枯躁乏味之極,但旁觀的無論是來參加會試的文武士子,還是一直對著他這位少於露面的幽州頂梁,極為好奇的本地士子、大族小姐都是看得津津有味,紛紛在心中想著此行不虛,回去後可是大有談資。
至於這次會試,他們這些本土士子其實多是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態,與看戲子表演無異,畢竟他們父輩由於劉曄現時的策略,還是掌握著相當權力,自然在他們的心中,仕途是無須擔心的,有極少數報名參試的,也是報著遊戲心態嚐鮮圖個熱鬧罷了
“夫天地之有道,授天子之威儀……此盛舉耳,望諸公勉力,奪魁者是為天子國家,盡忠效力!”
一篇開場禮文再抑揚頓挫得講了兩刻左右,總算一切事定,劉曄心底長舒一口氣,幸好沒出什麼差錯,否則麻煩不少導”可也不是那麼容易當的。現時可沒有鼓掌這回事,也只有雜亂不齊的一聲叫好聲了。當然劉曄也不在乎這個,祭禮順利完畢,他也就傳令選出的文武“裁判”一共三十人,各就位於兩處木板架起相隔二十丈、半人高、數十丈長寬的寬闊擂臺之上。
而他則坐於距兩擂臺中間位置約十丈的另一高臺主位之上。
劉曄借這個機會,以此會試為前所未有禮俗自然得有所區別為由,使得這被稱為主席臺的地方架起了三尺高案,上鋪白色綢布,後再置椅案,可供人端坐穩居,倒讓荀彧,田豐,戲志才,以及後來亦感興趣,偶爾來一次的劉虞沾了光,紛紛坐上了這與“主席案”配套而被命名的“主席椅”之物什,自然現比跪坐著確實舒服許多。
正式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