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跌了3544點,跌幅接近一成。
換句話說,那就是日本總市值的一成憑空蒸發了,幾千億美元不翼而飛。
這些錢去了哪裡?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這些錢並不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錢,而是賬面上的數字。其次,這部分錢的確有一部分是真金白銀,這些錢被那些在高位拋售股票的人賺去了。
舉個例子,一支總共有一億流通股(完全流通)的股票,買入時的價格是10元,那麼它的總市值是十億元,在上漲到12元每股的時候,總市值就是十二億元。(假設在此過程中股東結構不變化)當有個持有一成流通股的股東覺得價格已經到頂了,開始在12元、11元的位置成功出售掉手中的股票,那麼這支股票的價格就從12元跌到了11元,(假設其他的股東看好未來,並不想出售)這個減持的股東獲得的利潤不超過二千萬元,(因為價格的變動,並不可能都是在12元的價位出手)而這支股票的市值則減少了一億。
事實上,股票市場的指數是由千千萬萬個投資者在無數個決策中形成,就好像上述的例子,要是有個人以12或者13的價格買入,那麼這支股票的價格可能就會上漲,從而整個市值也會跟著膨脹。
怎樣才能影響股票指數呢?第一是有非常龐大的資金量,第二是能夠影響成份股的波動。
眾所周知,股票指數是由市場上某些企業特定時期的價格加權而來,並不是綜合了所有股票的價格,這些被選中的企業股票就被稱為成份股。
被選中的企業覆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地產、鋼鐵、航空、船舶、電子、機械、金融、高科技等等,而且無一不是行業中的翹楚。也正因為這樣,綜合起來的指數才能夠真實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現在,這些企業的股票被大量的拋售出來,就反映了一些投資者對日本經濟未來的某些看法。
當然,這也可能是種短期行為,高拋低吸是市場上最常見的幾種操縱股價的手段之一。
不管怎麼樣,指數的的確確在下跌。
這對於期指的空頭來說,絕對是個天大的好訊息。
由於入場比較晚,吉姆和他的團隊在三月份的期指合約上只有大約十萬手的總倉位,藉助股市這幾日下跌的東風,他們再次豪賺超過十億美元的利潤。
同樣的,鍾石的資金也賺到了一億美元的利潤。和重倉位的空頭不同的是,鍾石由於倉位較小,易於掉頭,在二十六號這一天迅速將三月份的合約清空,轉而在四月份的合約上壓上重倉。
在經歷了幾天的暴跌後,日本股市終於做出了強烈的反應,在接下來的幾個交易日內,日經指數強勢上漲,終於在二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回升到34519點。
關於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將推出日經指數期貨的訊息終於被證實,cme將在九月份推出日經指數期貨和期權的訊息一經公佈,再次引起市場的恐慌情緒。
應該說,在有了先前的流言後,市場已經對這個訊息有了充分的準備,按理說,這時的日本股市不應該有大的波動,可事實恰恰相反。
在經歷了二月份二十個交易日的微小波動後,日經指數再次轉頭向下,這一次不怪流言,而是大批的日經指數期權開始發揮作用。
在兩三年以前,國際投行就開始在日本市場推銷這種日經指數期權,這種期權的標的可不是虛無縹緲的指數,而是對應著約定好價格的指數期貨。
一月份,這些期權開始在otc市場上大賣,具體由古德曼公司操作,加持上了歐洲王室的光環,使其信用等級大大提升。
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除去史丹利公司的看跌期權,事實上在股市飛速上漲的時候,日本本土的很多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籌資(不限於股票市場,也有很多是在債券市場上)。他們承諾,如果貸款到期時,日經指數要是下跌的話,公司將補償相應的損失。
這部分損失就是彌補因為購買了債券而失去投資在其他地方的機會成本。
這個承諾的實質是日本的公司發行了一份帶有看跌期權的債券。債券到底要償還本金和利息,而這個看跌期權是否兌現,很大程度上要看日經指數的表現。
不過在當時,日經指數氣勢如虹,沒有多少人相信它會下跌,因此這些看跌期權的價格非常便宜,甚至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投行大量購買了這種產品,即日經指數看跌期權,那麼他們到底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