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李茂貞的使者也到了,靈州等地的使者相序到來、由於李思恭剛剛去世不久,繼承夏州節度使的李思諫派來的使者較晚。
內官在行動,文官也在行動,此時不尋求支援一切就晚了。
楊復恭很得意,因為除了左睿沒有明確表態,其他幾個較強的節度使幾乎全部表示支援壽王李傑。朱全忠、李克用、李茂貞、王重盈都表示了支援,尤其是曾是張造手下大將的黔中節度使、觀察使李鋌和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陳策兩人,這兩人的支援意味著楊復恭已經對神策軍完成了統一。
出身楊家的幾位刺史,興元節度使楊守亮、感義軍節度使更不要說。力量是壓倒性的,支援壽王李傑的聲音完全蓋過了吉王李保的聲音。
。(未完待續。。)
第245章 柩前即位
這還不算完,楊復恭竟然知道另一種大禮儀。
楊復恭給壽王李傑改了一個名字,立為皇太弟監國的同時,改名李敏。
改名字看似簡單,卻昭示著政治身份的變化,意味著曾經的壽王李傑正式監理國事。
陳墨依舊很規矩,他根本就不走出自己士兵的佇列。哪怕是三位宰相找過來,陳墨依舊沒有任何異常舉動。。。。。。
三月八日,各地的使者還在陸續到來,祭拜光啟皇帝的儀式依舊在進行。
陽光明媚,春日的光輝很溫暖,太極宮外的人突然發現,現在改名李敏的監國出現皇帝靈柩前。
按照華夏傳統,晚輩守靈,每當有人來祭拜後晚輩回禮,哪怕是身份尊貴的皇族也不能例外。監國李敏本不應該出現在這裡,這讓外面的人感覺到一定是有大事情要發生了。
“國不可無君,請監國繼承大統!”
以楊復恭為首的宦官群體伏在地上,就像讓曾經的壽王李傑監理國事一樣,又一次故伎重演。
“敏不才,不敢受!”
太極殿外匯聚了眾多的使者、大臣、武官,眾人驚呆了。
沒等眾人有所反應,第二次開始了:“請監國以國事為重,繼承大統!”
“先帝未瞑目,敏不敢受!”
這是三辭三讓的周禮,在眾人的驚愕中,完全是措手不及,只剩下一次。
外面的眾人仍舊沒有反應。第三次辭讓立刻來臨:“監國賢明天下,請繼大統!”
“敏才疏學淺,不敢受!”
三辭三讓就這樣在瞬間完成了。眾人仍舊處於錯愕中,文官們竟然還沒有任何行動。
“皇裔之尊,應繼大統,請監國處理國事!”宦官們就這樣完成了最後的禮儀。
這一刻很詭異,除了一些人互相觀望,竟然沒有文官阻止,就是想上前阻止的人看到幾位大佬沒動。也悄悄退了回去。
“諸臣跪伏,請淑妃臨禮!”
按照華夏禮儀,新皇繼位。必須得到皇后或者皇太后的允許。光啟皇帝沒有皇后,上面也沒有太后,只有一個孟淑妃屬於身份最合適的人選,楊復恭等人竟然不知用什麼方法說動了孟貴妃。
更詭異的一幕發生了。三位在外面的宰相互相對視幾眼。這次沒有阻止,竟然上前幾步,立刻跪伏於地。
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文官們一陣騷亂。誰也不知道當初極力反對的三位宰輔現在為什麼變得如此恭順,可三位宰相跪了,誰也沒有權利再等待,只能緊隨三位宰輔的腳步。
按照周禮,皇帝即位必須有三公的同意。“三公奏”是拉開“皇帝即位”序幕的第一步,三公奏得到答覆“可”後。皇帝即位才能開始了。群臣脫去喪服,穿上吉服參加即位典禮,此刻開始由凶禮轉變為嘉禮。由此也展開了皇帝即位的正式程式,太尉登場由阼階登上殿中,對安置在那裡的先帝靈柩北面禮拜,接著奉讀策文。
監國李敏跪在了東側,因為他要接受傳國寶璽。
群臣皆伏稱萬歲。
楊復恭已經暈了,他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些文官為什麼轉變的如此之快?
難道是軍事力量的威脅起到作用?
想一想也不太現實,群臣好像是在跟風,可三位宰輔不可能都這樣軟弱?
爭寵!一定是為了爭寵!
事不可為,這些文官為了以後在和自己爭寵,想來想去,想通了,楊復恭終於確定了。
。。。。。。
。。。。。。
誰是最後的勝利者還很難說, 作秀要有作秀的樣子,迷霧用夠了就要出手。關鍵時刻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