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 頁)
精彩才是最大的看點,至於“不合史實”?他們哪會考慮這個,只要故事編的圓滿,講的精彩就行。
評書故事本來就是誇張之事,荒誕之言,你非得要求他陽春白雪,符合史實,不得謠傳失實,這未免太過於書生氣。也因此,後來學者對於《七俠五義》有頗多指責。
好在兩版並存於世,對於說書藝人來說,也是好事,就有藝人將兩個版本合成一本,講《三俠五義》的時候,其實也就順便把《七俠五義》裡面的故事捎帶了進去。講《三俠五義》也是如此。
李飛陽給王智方的評書《七俠五義》,其實就是前世兩個版本的結合體。
他看不慣俞樾這人什麼事情都要插上一腳的脾氣,一個民間評書話本他也想給弄圓滿了,按照自己的思維又從新增刪故事情節,這未免有些多事。因此李飛陽今世便將兩個版本的故事取其精華,捨棄糟粕,總體上採取了《七俠五義》的故事結構,但又削減了裡面過於文縐縐的對話旁白,使之更適合藝人說書,就是形成書面版本,也比之前可讀性要強一些。
現在看來,效果不錯!
王智方講書之際,滿堂喝彩聲不斷,拿起托盤收錢之時,聽書之人錢也掏的痛快。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清宮中(上)
其實真要是說起來,《三俠五義》才是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至於以後的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以至於再後面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人無不是深深受到《三俠五義》的影響。
至於有人說金庸在武俠小說中第一個提出什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那純粹是美化金庸之言,建議他們先看一看《三俠五義》再說。
《三俠五義》中的幾個主角,那一個俠士做的不是於國有利,於民分憂之事?
五義歸順開封府,幫助包公審案,暗中不知道出了多少力,費了多少心血,才有包公審案如神的名聲!
而白玉堂為了幫顏查散查案,夜闖沖霄樓,身陷銅網陣,把命都給丟了!
這才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三俠五義中的幾個人物,只有白玉堂最合李飛陽胃口。
此人英俊瀟灑**倜儻,殺伐果斷,仗義疏財。在他身上有一股勃勃的英氣,與展昭幾人的老成穩重,有著極大的不同。除了有點狂妄衝動之外,此人真可謂江湖好漢,綠林豪俠!
可惜在這部故事中死的早,令人扼腕嘆息。
相比於《三俠五義》,金庸的小說大多數是以兒女情長之事為主線,將時代背景慢慢的交代出來,兩者的不同點,只是金庸書中多了些俠骨柔情,文筆倒是細膩多了,但還是有評書故事的影子在裡面。
所以真要是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得從老的劍俠評書說起才是。
在臺下喝茶聽書之人不斷的喝彩聲中,一個道士從茶館門口走了進來。
此人身穿灰色道袍,鼻若懸膽,面如冠玉,留著常常的鬍鬚。光頭無冠,挽著道髻,腰繫絲絛,打著綁腿,背後竟然還揹著一把拂塵,看來是一位走江湖的遊方道士。
看到這位道人的穿著打扮,李飛就眉頭一皺。這種打扮出家人一般都是真正信徒,四處遊走,傳道救人,是很純粹的宗教人士,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是信仰虔誠之輩,容不得半點對自己信仰不利的東西。
而且看此人行走之間,龍行虎步,極有氣勢,雙腳落地之時卻是點塵不驚,分明有一身上好的功夫。
此人不顧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徑直走到正在說書的王智方面前,將拂塵搭在一邊手臂上,單掌豎起,低頭行禮:“無上太乙天尊在上,王居士,貧道有禮了!”
王智方急忙停講,低頭還禮:“前輩有什麼教導?”
道士笑道:“還是昨日之事,不知道王居士考慮的如何?”
王智方道:“這評書是我老師傳授給我的,若是想有所改動,還得家師點頭才行!”
道人不悅道:“昨日說的好好的,既然要你老師點頭,那麼今天就讓他前來,好讓貧道和他商議此事,今天怎麼不見你的老師在臺前等候?”
這道人說話有點拽文,讓人聽著有點好笑。但是口氣卻是大的很,給人一種頤指氣使,俯看眾生的感覺。似乎他要想跟人談話,已經給了別人很大面子,倨傲非常。
聽他的語氣,既然他要跟王智方的老師商談,那麼王智方的老師就必須再此恭候才是,聽得謝夫之和劉小璐直撇嘴。
臺下聽書的人見到莫名其妙的走來一個道人,纏著王智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