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第3/4 頁)
容簡單明瞭的教義,於燁感嘆這些事還是得由專業人士來做才行,和他筆記本里的那些東西相比,這些教義可高明得多了。
和教義一起寄過來的還有一封信,信是苗立人寄過來的,大概的說明了一下他們現在的情況和老柯的計劃,寫信的時候還是計劃,不過在於燁拿到信的時候計劃已經基本實現了。
自從老柯帶人來之後,苗立人就基本不需要太關心信仰的事,可以一心一意的研究黑丹與天漩功了,而且有李雲聰和金陽這些不帶任何固有思維的聰明人幫助,相信研究很快就能取得進步。
信的末尾問起了於燁關於老柯的計劃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東西。
於燁思考了一會,放棄了替造物主設立形象的想法,這件事一弄就複雜了,地球那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聖人只是一個先知、代言人的形象,代表著上帝對世人的憐憫,就連那個宗教的三大分支都還在對這個問題糾纏不清,那樣的形象套用在並沒有那麼多傳說的造物主身上並不合適,也沒有那個必要。
天極大陸俗世的信仰只是一張白紙,不需要太複雜化,越簡單越好,就連於燁他們這些半調子弄出來的宗教都能迅猛發展,根本不像是在白紙上寫字,而是直接粉刷。
不過有一個清晰明瞭的標識還是很有必要的,於燁決定套用天極拍賣行的那個標誌。
一個上下左右帶尖角的圓圈,中間是一個左右對稱的“天”字,這個標識足夠醒目,原本就有太多和信仰類似的東西以天字為命,那麼直接用一個天字是最適合的,但教義裡不用說造物主就是天,讓人們自己去猜測才是是最好的。
寫完了送去慶都的信,在信的最下面端端正正的畫了一個天字標識,吹乾信之後交給王豆腐,於燁騎上那匹讓被王豆腐養得膘肥體壯的黑馬,向正西方向駛去。
大黑馬不是千里馬,自然不可能在晝夜之間就跑到千里之外的乾坤山,於燁並沒有急著趕路,想和馬桂蓉一同到達乾坤山,另外還要想一下如何對木靈峰桑掌門隱瞞黑丹的事。
走得再慢,一千里對馬匹來說也不算太遠的距離,三天後,於燁來到了乾坤山下的小鎮,再次把黑馬寄到一間客棧裡,埋好揹包,踏上了上山的小路。
……(未完待續。。)
第三零四章 小道訊息
乾坤山佔地很小,甚至還不如同陽山上的丹峰,但高度卻相差無幾,如擎天一柱,像一把巨大的細菱形飛劍,一半埋進地底,一半露在外面。
“乾坤”這個名字是兩儀堂的創始人將這裡定為門派駐地後才改的,原本這座山是被稱為南耕山的,音同男根,這麼俗氣的名字修真門派當然不能用,否則以後跟熟人告別時來句“有事到男根山找我”,或“咱們男根山上見”,豈不丟死人了。
地型特殊,意味著乾坤山是很難攀登的,兩儀堂創始人在山壁上鑿出了一條僅有肩寬的盤山路,上下山的人要錯肩都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有半個身子得懸在路面之外,這也是千百年來兩儀堂從來沒有遭受過重大打擊的原因,若是遇到了敵人,把飛行禁制一開,派幾個厲害的人在山下一守,敵人就根本沒辦法攻上山去。
像餘秀那個體型的人,就算沒人阻攔也絕不可能爬上這座山。
於燁心驚膽顫的順著盤山路往上走,邊走邊問候著兩儀堂創始人的祖宗十八代,別說是已經凝結了黑丹,就算他還是修真者,想要登上這座山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盤山路十分陡峭,坡度很大、很平整,又沒有護欄,腳底一滑就得摔下去,於燁才走到半山腰,身上的衣物就已經被汗水浸透了,不是累,純粹是嚇出來的,如覆薄冰都不足以形容這樣的感覺,畢竟薄冰下面是水。掉進冰水裡也不一定安全,但至少有活的希望,而從這裡摔下去。唯一的下場就是粉身碎骨。
不過盤山路也並不是一味的危險,旁邊的山壁上有很多飛劍削過的痕跡,有人順著這些痕跡鑿出了一些深深的縫隙,可以把手指插進去勾住,雖然真要摔的時候作用不是太大,但至少能讓人保持平衡。
若是沒有這些凹槽,於燁已經死八回了。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上到山頂。天已經黑了,算了算時間,登上差不多高的丹峰花了一個小時。還是慢慢走上去的,爬乾坤山竟然用去近八個小時,中途還一刻也沒停留。
幾乎沒有女弟子,兩儀堂的門人僅有赤霞殿的五分之一左右。單從這次大選就可以看出來了。赤霞殿招了五個男徒七個女徒,兩儀堂加起來只有五個,這還是包成益賣力表演的緣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