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部分(第2/4 頁)
柳毅領著門下弟子前去探查一番,都能聽到朗朗讀書之聲。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當中,微言大義!
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
《論語》當中,篇章眾多。
其中勸人向學,教人處事,樂義政法,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含!
好一個孔子!
柳毅心中讚歎,卻疑惑連連。
他終於是在一處人界當中,安定了下來,於一座城池之內,一所書院旁邊,領著門下弟子安居。
白日間一邊教導門下弟子,一邊則傾聽書院當中遙遙傳來的講課之聲。
有一方靈氣充裕的小世界在身,柳毅自然可以讓門下弟子不受到人界靈氣稀少的影響。
而書院雖然與柳毅所在的院子隔了一段距離,可他有著天尊巔峰修為,區區凡俗牆壁,又怎能難得住他?
越是往下聽,柳毅就越覺得這滿篇的子曰,晦澀深奧。
於是,乾脆就讓門下弟子劍二十三,去城中買了一本《論語》,細細讀了一遍。
以柳毅的資質,天尊巔峰修為,堅定的道心,銳利的劍意,自然能從這儒家典籍當中,讀到不同之處。
這一日,書院也在講課。
講得乃是《論語·為政》當中的一句:“子曰:‘君子不器。’”
書院當中的老先生在講:這一句話的背後,還包含著一個典故。
這個典故說的是,孔子將自己的幾個弟子叫到了身旁,指著一個裝水的陶器說道,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就好比是這裝水的器物一樣,它的作用就是用來裝水。
那老先生講完了典故之後,又說:“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旋即又說:“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君子,通才耶!《易經·繫辭》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象、用。被那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其中,就不能領悟、迴歸到無形的道體了呀。朝聞道,夕死可矣。”
“是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講應用,也是強調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
一段一段,有關於君子不器的解釋,從書院當中傳來。
柳毅手捧儒家經典,翻開了為政篇那一夜,正對著君子不器這四個字。
對於書院裡那些老先生的解釋,柳毅卻有些不以為然。
以他的境界,所思所想,自然有所不同。
“這些書院老先生雖然學識淵博,可對於‘君子不器’的解釋,終究是落了下乘。他們只認為,君子要做通才,要通曉諸多事物,不能侷限在一事一物之內。讓人既能做水壺,又能做水缸,還要能做飯碗,甚至可以做鋤頭,做板磚,做桌椅板凳,如此才是通才,如此就君子不器了?”
一言至此,柳毅面帶嘲諷,對著《論語》搖了搖頭。
合上書本之時,柳毅竟是有了一種《論語》一書,不過如此念想,淡然言道:“若為君子,怎能做‘器’,理當做那掌控器具之人才對!君子理當逍遙自在,縱橫捭闔,睥睨天下,要將天下萬器掌控在手,成為那執器之人,怎能為‘器’?”
執器二字一出,擺在身前的《論語》微微一顫。
柳毅眉頭一跳,掐指一算,偶有所感。
他立即翻開眼前《論語》,找到了君子不器那一句,竟是見到了,此句竟然在發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