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海寇來了(第1/3 頁)
很快,朱由檢和孟兆祥,還有宋應星一同在鹽城開始了製鹽的恢復。
有了宋應星,製鹽的恢復進展的非常順利,而且宋應星結合各地製鹽的工藝特點,對鹽城的製鹽工序進行了一定的改進,讓海鹽的出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至於朱由檢,則是對製鹽這個行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大明是一個官本位的朝代,所以在各行各業,尤其是生產行業,從事最繁重勞動的人,往往都是最卑賤的人,甚至是奴隸。
製鹽也是如此,在鹽城裡面勞動的鹽工,絕大數多都是最窮苦的百姓,朱由檢立刻改變了這一點。
朱由檢將孟兆祥和宋應星召集到了一起,對鹽城的製鹽工序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其中既有官府鹽場,也有民間製鹽作坊。
淮安除了官府的鹽場之外,民間百姓也參與制鹽,也就是所謂的徭役,就像各地的馬政一樣,一戶百姓每年要上交多少斤鹽,如果完成不了,就要受到懲罰。
所以淮安基本上是全民製鹽,但是效率非常低,甚至出現了百姓為了逃避製鹽,紛紛逃出淮安的現象。
就是因為官府規定的數量太高,很多百姓無法完成,或者為了完成官府規定的製鹽數量,往往都要舉家制鹽,最後耽誤了農作。
朱由檢的到來,直接改變了這種局面,製鹽一共有建灘、整灘、納潮、制滷、測滷、結晶和撈鹽等七道工序。
朱由檢對每一道工序都進行了詳細的劃分,然後建立後世的生產製度,那就是班組制度,生產區域管理。
然後就是工時考核,鹽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多勞多得,完成的任務越多,收入越多。
同時對勞動強度和難度進行劃分,其中制滷、測滷、結晶等工序的難度最高,也最重要,所以從事這三道工序的鹽工收入就要高於其它簡單的工序。
這樣的改革直接顛覆了鹽城的生產傳統,一開始眾人聽了朱由檢的想法之後,都非常震驚,因為從來都沒有這樣的考核,如果按照朱由檢的考核,鹽工的收入將會大大提升,甚至超過了官員。
但是隨後眾人都明白了朱由檢這套制度的優點,那就是多勞多得的好處,將會大大激發鹽工的積極性,海鹽的出產也會得到提升。
而且朱由檢直接廢除了沿海百姓製鹽的徭役,規定百姓可以自由從事製鹽或者農耕,從事製鹽的百姓可以將自己生產的鹽賣給官府。
在朱由檢看來,製鹽應該是致富的行當,但是在淮安卻成為了一種負擔,害的百姓家破人亡,索性就直接廢除,在朱由檢心中制定的最終制度中,將會用納稅代替徭役。
同時朱由檢下令商人可以承包鹽場,自己生產海鹽,這也是朱由檢放開鹽業的一個舉動,民間商人一旦進入製鹽業,將會激發海鹽的出產,也會大大降低海鹽的價格。
和茶葉,絲綢,陶瓷相比,朱由檢認為海鹽沒有必要全部由官府掌控,畢竟這個行業守著大海,只要技術不斷提升,工藝不斷改進,加上商人的湧入,一定會讓海鹽這種稀缺的東西變成最普通的事物。
朱由檢在鹽城忙碌了大半個月,終於將他的制度建立起來了,鹽工們歡喜不已,朱由檢的制度甚至明確規定了鹽工每個月有五天的休息時間,如果鹽場在休息時間安排鹽工生產,是需要支付雙倍薪水的。
於是整個鹽場立刻沉浸在了歡喜和激動之中,甚至很多窮苦了一輩子的鹽工都認為這是在做夢。
但是當他們完成一個月的生產之後,拿到錢糧的時候,這些鹽工徹底瘋狂了,他們的收入和班組記錄的一模一樣,都是他們辛辛苦苦勞動的數字。
很多官員都對朱由檢這樣的改革不看好,畢竟尊卑貴賤直接被廢棄了,完全有違禮樂之制。
就是宋應星都有些接受不了,但是當第一個月的淮鹽出產的數量出來之後,所有人都震撼到了,鹽城恢復生產的第一個月,也可以說是半個月,之前的半個月都是在恢復生產,很多工序都停下來了。
結果第一個月出產的海鹽竟然是之前兩個月的數量,實際上只生產了半個月,眾人這才醒悟,如果一個月全部生產下來了,那麼就是之前四個月的產量。
看到結果的眾人打消了一切疑慮,雪白的海鹽擺在了那裡,就是最好的證明。
尤其是淮安巡撫孟兆祥,更是整天樂的閉不上嘴,朱由檢之前給孟兆祥的死命令就是明年春天要給朝廷上交三百萬兩鹽利,第二年完全恢復到鼎盛時期的五百萬兩。
接到這個任務,可是讓孟兆祥苦悶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