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部分(第3/4 頁)
近的雁門郡北部、定襄郡大部,幅員高達上萬裡的沃土,一直“暫借”給啟民可汗父子避難。
開皇二十年,被自己族人打得寄居於大隋的啟民可汗在隋朝君臣的強力支援下帶兵北上,路上先後收降了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十餘部,得部眾數百萬。擊敗昔日的仇敵後,阿史那家族重新在漠北豎起了突厥牙帳,一躍成為東北方草原的霸主。但啟民卻以“身子骨無法忍耐漠北寒風為由,不肯歸還暫借的土地,帶領阿史那家族的嫡系部眾繼續在大隋北部邊境內寄居。
如果大隋朝一直保持強盛的話,這種寄居與依附關係,也不會對中原百姓的生活造成太大威脅。但大隋朝卻在幾年內迅速地衰落了下去。所以“暫借”便成了永遠割佔!並且,啟民可汗的繼承人們還不時地派遣部眾南下試探,企圖趁著中原衰弱之機攫取更大的利益。
李旭今天給大夥展示的輿圖繪製於開皇二十年,那一刻,長城外的大片土地還畫著大隋的印記。但是現在,李旭名下所控制的涿郡卻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大小,除了被羅藝強行奪走的四分之一外,另外近一半土地被突厥人作為牧場。
即便是李旭手裡所控制的那四分之一,如今也岌岌可危。自從薛家兄弟歸降羅藝後,桑乾河中游一帶便無官軍駐紮。突厥人隨時可能從長城外和臨近的雁門郡殺過來,將那上千裡肥得流油的沃土竊為己有。
所以,大將軍府推出的授田養兵之策,不打算從其他五個郡再拿走半分土地。桑乾河沿岸有大片的無主之田可供大將軍府分配。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大將軍府有能力守住其治下的四分之一涿郡。其他五個郡的英傑,肯竭盡全力給予大將軍府支援。
“突厥人並不如大夥想象的一樣強大。如果沒有當年咱們大隋的支援,啟民可汗和他的家人早就變成了無冢枯骨!”看到眾文武臉上的表情驚疑不定,李旭笑了笑,大聲解釋。
他說的這些輝煌大夥都很清楚。特別是像崔潛、張九藝等世家子弟,還曾經深深為大隋朝的赫赫武功而自豪。但那時的大隋不是現在的大隋,現在的五郡也養活不起一支可以讓突厥人聞風喪膽的虎賁鐵騎。
“我當年曾經取去過草原。知道突厥人的內部情況。他們看似一個強大的國家,實際上卻由數百個部落構成。阿史那家族名義上可以統帥其他所有部落,實際上,一旦他力量受損過大,隨時有別的部落準備取而代之!”李旭頓了頓,繼續鼓舞大夥的信心。
“這其實和中原差不多!”崔潛笑著在心中嘀咕。楊家在中原,就好比草原上的阿史那。至於宇文、獨孤、李、王等高門大閥,實際上對楊家的忠心不比草原上的那些部落對阿史那家族多半點。只不過中原人會把大義、名分等東西掛在嘴邊上,而突厥人沒有這麼多繁文縟節,勢力強大之後就直接亮刀子。
“而阿史那家族本身,也不是所有人一條心。當年始畢可汗在雁門關作亂犯上,阿史那骨託魯就借我之手,狠狠捅了他堂兄一刀!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阿史那骨託魯所統領的部眾一直在濡水、索頭河一帶,對始畢可汗的位置虎視眈眈!”
這件事博陵軍中所有將領都曾親眼目睹。當年如果不是李旭與阿史那骨託魯率先達成了和議,突厥人也不會敗得那樣快,那樣慘。而正是憑藉著解雁門之危的功勞,楊廣才把李旭封為六郡大總管,讓他從此正式成為了軍中豪強之一。
還有一個當初誰也沒有料到的好處是,博陵六郡從此擺脫了對幽州的依賴。這兩年博陵軍之所以能在與幽州軍對峙的同時,還能擁有穩定的戰馬和生皮供應,也得益於李旭和塞上一些豪傑人物之間的交情。並且,契丹部、奚部和骨託魯家族與六郡之間不僅僅從事著密切地物資交換,透過來往商人和留守契丹部的王可望,以及契丹大梅祿潘佔陽二人之手,塞上的所有風雲變幻都沒逃過李旭等人的眼睛。
昨日下定決心不捨棄一寸沃土後,李旭便仔仔細細考慮過了六郡和突厥人之間的力量對比。斟酌之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所面臨的局勢也許並不像先前所想的那樣悲觀。虎賁鐵騎讓開了突厥人南下通道的舉動對六郡來說是個挑戰,但隱藏於挑戰背後的,也有一個天大的機會。
李旭以為,六郡文武之所以談突厥而色變,主要是由於他對敵人不瞭解。所以,他必須讓大夥清楚地看到對手所面臨的困難。如果大夥齊心協力將這個挑戰應付過去,那麼,博陵六郡就不再是四戰之地。在它背後,從此會有一個堅實的支撐點,確保大夥進退無憂!
手指輿圖,他仔細向大夥分析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