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部分(第2/4 頁)
武動輒拜為將軍、郡守的父親,丈夫的確太不懂得如何做一方諸侯了。“當年陛下就是因為吝嗇給人封官,才失去了將士們的擁戴。前車之鑑就在眼皮底下,你又何必重蹈此轍?”
“那樣,錢糧就都不成問題!”李旭高興得一把將萁兒扯過來,緊緊擁在懷內。
“我今晚就下令,把逃難的百姓全放進來。”抱著溫香軟玉,他覺得內心充實無比。何必把送上們的丁口轉給竇建德呢?雙方之間的友誼遠沒到牢不可破的地步!
“郎君可以將他們安排在桑乾河兩岸,按軍屯的方式結寨!”萁兒快速向四下看了看,發覺沒有外人,然後笑著在丈夫的懷裡坐穩。
“對,我撥一部分兵器過去,讓他們結寨自守。”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後,旭子的心思愈發靈活,“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突厥人不過是些牧民,沒什麼可怕的。如果手裡有刀還不知道反抗,誰也救不了他們!”
“嗯!”萁兒點頭,脖頸彎成了一個曼妙的弧線。
那道弧線,吸引了旭子的所有目光。他輕輕地低下頭去,用額頭抵住妻子的脖頸,盡情地從其中汲取柔情與溫暖。
在風雨到來時,兩隻鴻雁比翼而飛,總比孤孤單單一隻更容易衝破蒼穹。
第三章 扶搖 (五上)
第二天上午,李旭命令所有在博陵的文武官員到大將軍府議事。這是他自羅藝撤軍後第一次興師動眾,因此令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
“又發生了什麼大事兒?”匆匆趕來的官員們面面相覷,同時在心中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在這兵火紛飛的混亂年代,即便是天上突然掉下石頭來不足為怪。況且倒黴的六郡還夾在竇建德和羅藝兩夥大強盜之間,更甭指望能過上消停日子!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李旭開門見山先給了大夥一個驚喜。他宣佈根據近期大夥在保衛六郡的戰鬥中的表現,對呂欽、張江、趙子銘等一干武職以及和崔潛、張九藝等一干文官進行嘉獎。但作為獎品發下來的不是金銀細軟,而是大隋先皇時代開始試行,可供擁有者光耀門楣的散官銜。
呂欽、張江趙子銘三人戰功卓越,所以被冠軍大將軍李旭推舉為歸德將軍、元糜將軍和懷化將軍。這三個職位都是從三品,名義上僅僅比李旭的冠軍大將軍小了半級。其下時德方、周大牛、王須拔等人,依照功勞授予四品到七品五散職不等。
崔潛、張九藝二人先是毅然拒絕了幽州方面的拉攏,後來又傾力幫助軍中籌備物資,參與防守城池。因此被推舉為銀紫光祿大夫和正議大夫,蔭一子為正九品儒林郎。其下文官二十餘人,被授予從四品到從七品文散職不等。
還有若干臨戰有功將士,分別授予雲騎尉、建節尉、御武尉等勳爵。如有疏漏,皆可由其上司申請補報。
雖然這些賞賜需要上報江都,等待朝廷斟酌後才能兌現。但眾人心裡都非常清楚,所謂朝廷,早已無力插手地方上的事務。裴、虞等人對羅藝這種自封的大總管都不敢否認,當然更不會駁李旭這個“忠臣”的面子!
“末將多謝大將軍提攜!”升了官的武將們興高采烈,一起站出來,肅立稱謝。
“大將軍提攜之恩,卑職永遠銘刻五內!”文官們跟在武將身後,長揖到地。
嚴格來說,散官只代表著一種榮譽。博陵軍和六郡中並沒有相應的職務與其對應。府庫中也不會再多支付一份俸祿出來給眾人。但擁有相應的散官職位的人,身份卻不根據實際職務的變動而變化。如張九藝如今的正職為的博陵郡守,散職為正議大夫。則意味著即便他不再做郡守,也可以憑著正四品的散職,與尚在任的郡守崔潛平級論交。一旦其家中有事,地方官員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並將處理結果上奏到最高職能部門備案,而不能像對待平頭百姓那樣信手揉捏。如果張家覺得地方官員辦事不公,也可以憑著散官的告身求見大將軍李旭,甚至當朝的某位重臣,將家族所蒙受的冤屈告到皇帝耳朵裡,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兒討還一個公道。
更進一步,對於博陵軍中和六郡官府內很多像方延年、吳啟岫這種寒門出身計程車子,得到了一個散職,相當於改變了他們的門第。從此,地方上的大戶再不能對他們冷眼相看,無論這些舊豪強們是否情願,都必須接受他們新晉士族的身份。
因此,眾文武對李旭的感激發自內心。大夥都覺得為大將軍賣命著實不冤枉,雖然將來的前程尚不明朗,至少眼前的利益大夥該得到的他絲毫都沒虧欠。
當然,也有極個別人覺得李旭過於吝嗇,只惠及了很少數他看得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