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2/4 頁)
電廠都是偏俄式的,粗放,裝置看起來龐大而結實,流露出的是那種雜亂粗獷的工業線條,工人的衣著上也經常有些燒煤的痕跡,彰顯出的是一種具有鋼鐵氣息的工業美感。
而日本如此龐大的工業建築群,顯現的竟然是一種田園美感,海天一色之下,偌大的發電機組恍惚就這麼安靜下來,每一顆螺絲都安靜地躺在自己該在的位置,沒一顆多餘。
幾乎在這一刻,張逸夫就已經意識到了,現階段,要建設一個像鹿島這樣的火電廠是不可能的,技術可以互相借鑑,精神卻都是自己的,精打細算是他們的精神,狂放大氣是我們的精神,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或者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從蘇聯傳過來的狂放,還需要時間的積澱,才能漸漸安靜下來。(未完待續……)
370 鍋爐配置
雖然張逸夫始終認為東電比較怠慢這次訪問,但至少鹿島電廠的人員表達出了足夠的禮儀,這裡的“廠長”以及高管們,身穿和普通工人差不多的灰色工服,毫無架子地禮貌迎接,讓西裝革履體面萬分的張逸夫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小田切同時也成為了此行的日方翻譯官,來回傳話,表達著各種尊重與美意,好似一切都是如此友好有愛。
頭天下午,在海灘上玩耍過後的歐煒等人必然已經被招待得飄飄然,然而張逸夫跟兩位老同志始終繃著心絃,深知現在都是面子上的事,都是廢話,談到核心事宜的時候才能知道對方到底存著什麼心思。
短暫的握手過後,在鹿島電廠負責人片山的帶領下,等待已久的考察終於正式展開。
該電廠主廠房位於廠區中心,鍋爐露天佈置,汽機房為鋼結構,全封閉,主廠房後側順序佈置煙氣除塵器和集合式煙囪。主廠房兩旁則排列四座巨大的圓形全封閉煤倉,外側則排放著兩個中型儲油罐。
再往遠處看,就是大海了,這座沿海電廠直接從海洋取水,擁有一個相當規模的進水口,更遠的地方則是一個小型碼頭,煤炭透過船舶直接運來這裡匯入煤倉,省去了一切麻煩的步驟。
這種宏觀設計,可謂將此處的地緣運用到了極致,規避了一切物流成本,連廠區內輸煤的“物流”都是在全封閉的管道中透過自動控制裝置完成的,不會浪費一粒煤塵,也不會揚出一顆灰,經負責人片山介紹,現在全廠值班工人僅僅47位,就足以將這座電廠執行得井井有條。
張逸夫藉機問。即便是碼頭裝卸的時候,不到50人的工作團隊也可以應對一切麼?
片山對此予以肯定的回答,全自動化機械化的配備節約了大量的人力。
宏觀認識之後,大家選擇五號機組先行參觀,從鍋爐的情況來看,除了過於整潔以外並無太過出人預料的地方。畢竟鍋爐內部的情況你是看不見的。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什麼,但在片山的介紹下大家才發現這裡依然藏了許多東西。
其中最新鮮的一個東西名為“靜電除塵器”。
眾所周知,燃煤發電廠是環境汙染的大頭兒,也是萬年的背鍋俠,別的都好說,幾個巨大巨長的煙囪每天24小時不停地排放黃黑色煙霧的事情擺在這裡,怎麼解釋都是沒用的,因此在環境方面,最該做文章的同樣是煙道排放這裡。
伴隨著煤炭的燃燒過程。巨量且種類不一的汙染物質排入大氣,在其中,二氧化碳什麼的其實只是毛毛雨,最可怕的東西還是巨量的小顆粒粉塵和硫化物。
而除塵器這種東西,就是針對此類粉塵的,國內此時主要使用的是旋風除塵器,此外還有水膜除塵器,袋式除塵器等等。每種除塵器根據原理不同,對於粉塵的適用粒徑範圍也有所不同。傳統的旋風除塵器依賴的是旋轉與離心力。利用氣體的物理特性除去粉塵,因為簡單粗暴,核心就是個“轉”,所以主要針對的是3…100μm的大號粉塵,比較適合國內煤質良莠不齊的現狀,先砍一刀把大頭汙染去了就好。也是因為如此的簡單粗暴,所以其除塵效率是最低的,大約在70…85%上下,且會產生400…1300Pa的排煙阻力,耗能較大。
而日本人一向比較算計。選煤磨煤的時候講究極多,恨不得將煤粉磨成汁再用,所以他們鍋爐出的粉塵通常更細小一些,他們也便選用了看起來比較新潮的“靜電除塵器”,其原理是利用電磁場使氣體電離,粉塵荷電,並在電場的作用下分離,法拉第與麥克思韋在此刻靈魂合一,用神奇的電磁感應,完成了蒐集粉塵的巨大壯舉。
顯而易見,這種除塵方式針對的顆粒比較小,適用區間在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