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部分(第3/4 頁)
建造的,所以這裡什麼設施都有,比如在韓孔雀發現的那群博爾赤,也就是那群做廚子的金帳怯薛跟前,就發現了一座瓷窯。
當然,其他地方也有發現,比如掌管馬車的那群金帳怯薛旁邊就有一座木器廠和馬棚,掌酒器的那邊,發現了大量酒器,當然那裡也有製作酒器的手工作坊和窯口。
韓孔雀小心的拆除了幾座建築,立即發現了大量瓷器和金銀器,瓷器大多數是鍋碗瓢盆,金銀器大多數是酒器,當然,酒器之中還有一大部分是瓷器。
看著這些代表西夏文明的文物,韓孔雀感覺西夏人十分有意思,西夏人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因為在甘@肅這一片,靠西邊,所以叫西夏,它自己稱大夏王國。
西夏很有意思,它先後和遼、金對峙,後來被元朝所滅。
西夏的政策也很有意思,不強烈,不攻也不守,就把著自己這塊地。
它享國時間也還算長,189年,一個朝代能扛住189年,也算不容易。
西夏沒有修史,幾近湮滅,很多中國人過去也不知道,甚至很多字典後面排的歷史年表裡都不排西夏。
西夏有自己的文字,據說全國能認識西夏文字的不超過十個人,所以西夏文被稱為絕學。
西夏和其他政權衝突不激烈,西夏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且這個生存的時間並不短。
西夏跟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他們對抗中原,但又十分羨慕中原文化,所以就表現出來了追求漢文化這一特性上來。
體現在瓷器上,即它的瓷器跟磁@州窯非常接近,只是顯得粗糙一些。
西夏瓷器的主要特徵就是粗枝大葉,當然,今天從另一種審美角度來看,這種粗枝大葉的感覺可能是另一種味道。
過去看多了磁@州窯的很細緻的優良品種,這個稍微有點粗糙的反而更有一種韻味。
歷史上記載西夏燒過陶瓷制的瓷帳鉤,但沒有看到過實物,但是今天在這裡,在這座掩埋在地下的陵墓之中,韓孔雀發掘出來了各種生活用品,這裡面就有瓷帳鉤。
當然,除了這些特殊之處外,西夏總體上沒什麼太新鮮的瓷器出現。
只是一會兒,韓孔雀就清理出來了112件西夏瓷,這些器物多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盤和白瓷碟等,內壁光滑,外壁較粗糙,胎細壁薄,很有代表性。
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紋一般採用開光構圖,巧妙地處理了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使主題紋飾和地紋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
西夏瓷器中的碗、盤、缽等圈足器,均挖足較深(俗稱“挖足過肩”),器壁近底處較厚,近口處較薄,底則更薄,這是因為碗、盤等主要用頂碗覆燒法燒製而造成的。
頂碗覆燒法支撐點在圈足部,為了能撐住整個坯體,不至於坯體變形,所以近底處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
同時,為了減輕坯體的壓力,近口處器壁略薄,器底最薄。
器物外壁多掛半釉,施釉較薄。白釉碗、盤內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則為澀圈。
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淺黃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妝土,蓋住胎色,然後掛釉。
既然有瓷器,那麼肯定就有陶器,先前韓孔雀就發現了大批的陶製建築構件,而現在在瓷窯之中,韓孔雀又有新發現。
成吉思汗陵墓真可謂是一座寶庫,在那座瓷窯當中,韓孔雀還撿到了不少宋、西夏的陶瓷標本,包括一批難得的刻花、剔花、劃花、印花標本以及窯具,而更為難得的是一批大型陶瓷建築構件。
這批陶瓷構件十分罕見,其中孔雀藍釉和素三彩構件尤為珍貴,它們應是西夏晚期的宮廷大型建築使用的陶瓷構件的殘件。
同時,韓孔雀還發現了一枚黃色琉璃瓦當,據此,韓孔雀推測,這個瓷窯應是當年西夏國宮廷用瓷,和宮廷建築用瓷構件的燒造窯口,而蒙@古人是把人家的宮廷御用窯口整體搬遷進了這裡。
這個發現可把韓孔雀高興壞了,要知道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的繁榮時期,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爭奇鬥妍,八大窯系遍佈全國,後人對宋瓷的研究碩果累累。
但一直以來,人們對地處祖國西北的磁@窯堡,西夏古瓷窯址和西夏制瓷工藝知之甚少,以至於1980年前後編寫大型鉅著《中國陶瓷史》時,苦於沒有可靠資料,未能將西夏瓷寫入其中,留下一個莫大的遺憾。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寧@夏文物考古工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