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院。
“富貴哥,借點豆油——”八叉子端著一個二大碗跑進院,鼻子還抽*動兩下,然後嘴角就很不爭氣地淌出一條晶瑩的口水。
上幾天,劉老六給弄來點豆油,不過還是少了點,所以沒分,田大康還是對小夥伴們下令:誰家要是沒油就過來取。
李奶奶給八叉子舀了一大勺子,足有半斤多,樂呵呵地捧回去。他前腳剛走,五缸子和六指子也來了,都是來整豆油的。沒法子,那個時候,就算吃供應糧的,每人每月二兩豆油,一家能湊一斤就不錯了。一斤豆油吃一個月,想想那是怎麼個吃法啊。
農村就更差了,雖然黃豆不少種,但是根本就沒有豆油,一般都是殺豬的時候熬點葷油,留著吃一年。這兩年日子緊吧,豬都賣給收購站了,所以吃油都挺難的。
等飯菜弄好了,明明先夾了一條給黑妞,又給球球摘了一條,它還太小,擔心魚刺扎住。田大康則給先生還有奶奶也都夾了一條大的,而田大膀瞎貓碰到死耗子釣上來的那條倒黴細鱗魚,自然獎勵給它的主人。
“這魚好吃。”田大膀吃了半條,另外半條給了明明。細鱗魚是肉食性魚類,生長緩慢,分成江細鱗和山細鱗,像這樣的山細鱗,個頭更小,但是肉味也更加細嫩,尤其是脂肪含量比較高,吃起來細、嫩、鮮、香,乃是當地最有名的魚類。
第二天早晨三點,天剛矇矇亮,進城三人組就出了。田大膀大神威,馱著倆娃娃,田大康坐在前面的橫樑上,明明待遇稍高,坐後邊的託貨架。昨晚商量了一下,還是帶明明去一趟比較好,也能叫醫生給瞧瞧。為此,李奶奶還開啟小櫃,拿出一個手絹包,從裡面拿出六塊錢。
在拿出錢的一剎那,田大康忽然聽到了吳先生的一聲嘆息。
坐在橫樑上的田大康揹著書包,裡面是二十多條焙乾的大蜈蚣,還有兩紮幹野菜,一個是蕨菜,一個是薇菜;另外,身前還搭著個小面袋子,裡面裝了小半下夜明砂。
至於田大膀一直掂心的那苗老山參,則早就被劉老六給弄去,田大康就說用它換鴨子小雞了,把田大膀心疼夠嗆。
不過田大康也把將來出售雞蛋和鴨蛋的差事交給他,也算是給大膀找了點事幹,免得整天遊手好閒。
一路上,田大膀甩開兩條大長腿,二八的大車子差點蹬得飛起來。弄得田大康一個勁吵吵顛得慌,沒法子,開始這段都是土道,坑坑窪窪,屁股底下就是一根鐵棍,不咯得慌才怪呢。
約莫跑了三個小時,這才漸漸望見向陽縣的縣城,田大膀騎得滿頭大汗,一共八十里路呢。
向陽縣原來也不叫這個名,都是破四舊的時候,興起了一陣子改名風暴,傳統的地名、包括街道、商店、甚至傳統的老店都沒能逃過厄運。全聚德愣是變成“北京烤鴨店”,著名的協和醫院,則變成了“反帝醫院”,就連長安街,都變成東方紅大街……
所以,田大康生活的地方,也就在這祖國山河一片紅之中,變成了“向陽縣紅旗公社五星大隊”這個響噹噹的名號。
在田大康原來的記憶之中,都十**歲了才第一次進縣城;但是現在,卻坐著腳踏車來了,而且還肩負著巨大的使命。
下了車,田大康感覺倆腿都木了,直接撲倒在地,好半天才緩過勁,打量四周的景物。
和公社比起來,縣城就大了許多,街道也比較整齊,大街兩邊的房屋也都是磚瓦結構的比較多,有一些還是那種大青磚,透出一種古樸的氣息。
標語、宣傳畫以及各種橫幅,莊嚴地向人們宣佈著這個時代的特色;行走在街上的人,身上多是灰藍黑三色的衣服,打著補丁的不在少數;腳上多是解放鞋或者自家做的布鞋,型也比較統一,女同志多是齊耳短“三八式”;男的多是平頭。走在路上,人人都昂闊步,彷彿身上有使不完的勁,精神狀態不是一般的好。
看看時間還早,商店和收購部還沒開門,田大康決定先解決一下肚皮。街面上賣吃喝的很少,畢竟不允許個體小商販經營,只有幾個副食商店出的早點攤,不過吃客也不多。
在十字街旁邊三副食的攤子坐了,田大膀看著一尺多長,又酥又脆的油條,不禁一個勁咽吐沫。
一問價,大果子七分一根,田大康看看明明,狠狠心,要了五根,然後又要了一毛錢的豆腐腦。
明明小口咬著油條,吃了半根之後,就低聲跟田大康說:“富貴哥,給爺爺奶奶帶回去點吧?”
田大康點點頭,然後就看到身邊的田大膀兩口一根,估計十根能吃個半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