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朕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2)(第1/3 頁)
長安五年,正月二十二日。
神都洛陽,上陽宮,仙居殿。
雖然天色已經有些昏暗,但獲知兵變逼宮失敗的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還是立刻忐忑不已的入宮求見白聖,另外武三思也入宮求見,以心憂聖體為由。
而白聖此時已經以雷霆手段,將皇宮內廷都清掃乾淨,故而也不擔心啥。
直接召見了他們!
一進殿武三思便立刻行大禮叩首:
“臣有罪,竟未能察覺張柬之等人陰謀,令其有機會入宮霍亂,驚擾聖上龍體,幸而陛下天壽鴻福,安然無憂。
但臣請治太子逼宮之罪,請治太平公主與相王知情不報,參與謀逆之罪!
此事若無他們的參與配合,臣絕不可能毫不知情,更不可能出此亂子。”
武三思的這番彈劾揣測,其實不無道理,如今朝堂當中的勢力主要就分成三股,一是以太子相王和太平公主為首的李家一脈,二就是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一脈,三便是原身的白手套,張家。
其中武家一脈和張家的主要權力。
還是來源於原身。
李家一脈則有些特殊,他們在朝堂和民間都有廣泛支援,有大量依舊願意尊奉李唐的官員世家願意支援他們,關隴門閥也很樂意支援他們,原身如果不是他們親生母親,有孝道加持,光靠她提拔的那些寒門,恐怕根本不是對手。
可以說張家和武家的權勢很飄,沒有足夠深的根基和底蘊,李家則不然。
其中李旦和李顯都做過皇帝。
所以他們的支持者其實差不多。
太平公主此時的丈夫姓武,深受原身寵愛的同時還姓李,簡直buff疊滿。
所以權勢人脈同樣不凡。
張柬之他們聯手逼宮的事,如果沒有他們聯合配合幫忙,絕不可能如此悄無聲息,甚至於說句不好聽的,理論上應該屬於逼宮核心的太子李顯反倒可能是最後才知情,甚至是i被裹挾進來的。
畢竟太子身居東宮,沒那麼多機會與外臣協商,相王和太平公主有機會。
所以武三思此言雖無實際證據。
但確實屬於合理揣測。
而瞭解真實歷史的白聖也清楚,他的猜測其實是對的,後來種種都足以證明,太平公主和相王的確有參與神龍政變之事,只是具體參與程度不太清楚。
但至少至少,他們是知情的。
而聽到李三思說出如此誅心之言的太平公主和相王,當然是當場被嚇得臉色慘白,趕忙行禮的同時,大聲喊冤。
其中太平公主要相對鎮定一點,只是大聲斥責武三思胡說八道,離間他們母子母女,並表示自己毫不知情。李旦心態上要差點,行禮行的都不標準,就差直接癱軟倒地,辯駁聲並不是很大。
是說他不知情,與他無關。
真看著就不大出息的樣子。
不過父母強勢,孩子性格在很多方面都會偏弱一點,這屬於後天環境因素導致的性格變化,倒也不能都怨李旦。
“你們就算沒有直接參與,知情應該是肯定的吧,罷了,朕也累了,都先回去吧,明日記得上早朝,正好也討論討論張柬之他們裹挾太子逼宮,該是個什麼罪,先回吧,等明日早朝再說。”
今日確實天色已晚,以及給張柬之等人定罪也不適合直接在私下幾個人協商,況且這事她又不理虧,當然還是得拿到朝會上,討論謀逆該是個什麼罪。
到那時不論是死罪,夷三族。
那都是順理成章,合乎律法之事。
聽完白聖此言,在場三人的神色各不相同,太平公主是嘴角微揚,有些慶幸,相王一臉慘白,武三思則是略有些失望。但誰都不敢多言,只能再次祝福白聖幾句身體安康,萬壽無疆,然後各自行了個大禮,陸續起身,告退離開。
出宮後,三人是直接分道揚鑣,各回各家,而他們的家人,麾下官員則已紛紛出門聚在他們家,就等他們回來。
等他們帶回最新情報。
探討接下來該怎麼辦?
相王府,相王李旦下馬車的時候是被人攙扶下來的,看到他這模樣,他的幾個兒子,妻子,乃至於幕僚長史,全東心下不由一沉,覺得情況有些不妙。
若非受到驚嚇,必不會如此,就不知這驚嚇究竟是虛驚,還是滅頂之災。
不過門口顯然不適合商討事情,接下來當然還是趕緊將相王迎回府裡,帶進他們覺得相對隱蔽的房間,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