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4/4 頁)
竺法護於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八月十rì在長安主譯出《正法華經》十卷。立刻傳到全國。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八月,沙門康那律於洛陽寫此經完畢,與居士張季博,董景玄、劉長武、長文等,手執經本到白馬寺當面與竺法護“口校古訓,講出深義”九月十四rì,於洛陽東牛寺中召開施主大會,講誦此經,整整一天一夜,興高采烈,無不感到歡欣。
洛陽僧眾和居士,之所以對竺法護譯講的《正法華經》感到這麼大的興趣,是因為他有三個特點:首先,把大乘佛教的理論形象化,其次是人人可以成佛,第三,塑造出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正因為竺法護譯經最多,拓展了佛教向社會底層的普及,所以,被當時的信徒譽為“敦煌菩薩”。中國佛教徒能稱得上菩薩的就只有竺法護一人。
二 譯大乘五部 選助手高足
竺法護,所譯的佛教經典 ,以種類齊全,影響廣泛、深遠而著稱於世。大乘佛典有般若,寶積、大積、華嚴和涅盤五大部,竺法護對這五大部都有翻譯,般若部有《光贊般若經》,寶積部有《善門經》、《密跡經》、《離垢施女經》,大集部有《寶女經》,《寶結經》《大哀經》,華嚴部有《漸備一切經》、《度世品經》、《如來興顯經》,涅盤部有《方等泥洹經》等。這些經典的譯出,對兩晉佛教的推動和發展起到了關鍵xìng的作用。著名佛學家慧觀、僧睿、支愍度、支道林、道安等,都曾化費畢生jīng力來註疏、講論。道安得到法護譯的《光贊般若經》後,如獲至寶,極力鑽研,著有《光贊析中解》、《光贊妙解》和《合放光光贊略解》等,並大力宣講闡發。十六國時的曇影,也以善講《光贊般若經》和《正法華經》聞名當世。史載他“每法輪一轉,輒道俗千數”。
竺法護的譯文風格,前後不一,有的文字流暢,含義名晰,有的古拙含混,晦澀難解,有的“言準天竺,事不加飾”,有的則剛繁去重,“比辭雅便”。這可能與他的譯地不定,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